限电情况下仍要发展电车,主要有以下原因:
- 能源安全与独立
- 降低石油依赖: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超 70% 的石油需进口,且汽车燃油消耗占石油消耗总量的 70%。发展电车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降低因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带来的能源供应风险,增强能源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 减少碳排放:电车在使用过程中相比燃油车几乎不产生尾气排放,可显著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 “双碳” 目标下,发展电车是交通领域实现碳减排的关键举措。虽然目前我国电力以煤电为主,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电车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将进一步降低。
- 改善空气质量:电车零尾气排放,有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尤其在交通拥堵的城市,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
- 长期能源结构优化
- 匹配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如光伏白天发电、风电受天气影响等。电车可作为灵活的储能终端,在电力过剩时充电,在电力不足时放电,起到削峰填谷作用,助力可再生能源更好地并入电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
- 降低能源损耗:特高压等输电技术发展,使西部 “绿电” 能高效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发展电车可充分利用这些清洁电力,减少长距离输电的损耗,同时降低传统燃油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电车产业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以及充电设施建设、智能网联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能带动大量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众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一定领先优势,2023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949.5 万辆,出口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 60%,成为外贸出口新增长点。
- 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电车可使我国在汽车产业变革中实现换道超车,摆脱传统燃油车领域的技术和品牌劣势,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形成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标准,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 技术发展与充电设施完善
- 电池技术进步:随着科技发展,电池技术不断突破,电车续航里程逐渐增加,充电时间逐渐缩短,性能和安全性不断提升,消费者对电车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 充电设施改善:政府和企业在不断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充电桩覆盖率。同时,智能充电技术的应用,可实现错峰充电、智能调度等功能,降低电车充电对电网的冲击,缓解限电期间的电力供应压力。
虽然限电会给电车使用和发展带来短期挑战,但从长远看,发展电车符合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对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及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