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宝马并非不做电车,而是在电车发展方面有自己的节奏和策略,以下是一些相关原因:
- 市场因素
- 市场增长放缓: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电动汽车市场一直在增长,但总体体量还比较有限,且增长速度未达预期。例如,2023 年美国纯电车销量占比仅 7.2%,即便加上插混的 1.9% 也不到 10%。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奔驰、宝马等车企需要谨慎考虑电动化的推进速度。
- 竞争激烈: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以及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等在该领域发展迅速,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奔驰、宝马的电动车在与这些品牌竞争时,优势不明显,如奔驰在国内市场推出的 EQA 等车型,销量远不及自主品牌。
- 成本因素
- 研发成本高:开发纯电动平台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以及后续的工厂改造费用。例如,大众研发 MEB 模块化电动架构花费 70 亿欧元,在中国安亭建造 MEB 工厂耗资 170 亿元。宝马若开发新一代纯电动平台、重建工厂达到 2025 年 30 万辆电动车的纯产能,需投入近 700 亿人民币。
- 制造成本高:奔驰品牌的电动车制造成本较高,导致其售价高昂,影响了市场竞争力。此外,电池成本虽然在逐渐下降,但仍然是电动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得电动车的整体成本难以降低。
- 技术因素
- 技术路线不确定:宝马等车企认为目前纯电路线不一定是未来电气化的最终解决方案,因此采取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策略,观望市场变化。除了纯电动,还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等领域进行研发。
- 初期战略失误:奔驰在电动化转型初期采用油改电战略,失误较大,给奔驰电车建立了不良口碑,导致消费者对其电动化产品不信任和不认可,即便后来推进速度加快,也难以改变市场低迷的状况。
- 品牌因素
- 品牌定位影响:奔驰、宝马作为豪华汽车品牌,其品牌形象与传统燃油车紧密相连。在向电动车转型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品牌豪华形象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如果电动化产品不能体现出品牌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可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 消费者认知差异:部分消费者对豪华品牌的电动车存在认知差异,认为其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和性能不如传统燃油车,或者对电动车的安全性、续航里程等方面存在担忧。这也导致奔驰、宝马的电动车在市场推广和销售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