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被拒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车辆相关风险因素
- 行驶里程与营运嫌疑:年行驶里程过高,如超过 3 万公里,保险公司可能判定车辆存在从事网约车等营运活动的嫌疑。营运车行驶风险高、出险率高,而营运车与家用车保险费率不同,若以家用车名义投保但实际用于营运,会增加保险公司赔付风险。
- 车辆品牌与型号:部分小众、停产或定价大幅下调的新能源车型,以及一些进口新能源车,可能被保险公司划为 “管控车型”。这些车型可能存在保有量少、维修成本高、配件难获取、车型风险难以评估等问题,导致保险公司谨慎承保。另外,某些因质量问题故障率偏高的新能源车品牌或型号,也可能被列入拒保名单。
- 车辆使用性质改变:若电车由家用性质改为营运用途,或进行改装、加装非原厂设备且未告知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条款,被保险车辆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且未通知保险人,因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不负责赔偿,甚至可能直接拒保。
- 未按规定年检:电车未按规定进行年检,不符合上路行驶安全标准,保险公司为控制风险,有权拒保。
- 车主相关因素
- 驾驶习惯与违章记录:频繁违章的车主被视为高风险群体,保险公司担心其未来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可能拒绝承保。
- 年龄与经验:年轻车主驾驶经验相对不足,应急处理能力可能较弱,发生事故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可能面临拒保风险。
- 个人信用记录:信用不良的车主在申请保险时可能会遇到更多困难,因为保险公司认为其可能存在不按时缴纳保费或在理赔时存在欺诈等风险。
- 保险公司政策与经营因素
- 风险评估与承保策略: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的技术发展、风险状况等把握不足,专业人员匮乏,缺乏准确体现新能源车辆特性的风险因子和定价模型。部分保险公司可能对新能源车采取更为谨慎的承保态度,导致一些车辆被拒保。
- 盈利空间与成本压力:新能源汽车保险综合成本率过高,赔付率和费用率较高,盈利空间压缩。例如,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一体化压铸设计、大量传感装置等使得维修费用高昂,且车型迭代快、价格波动大,这些因素促使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更加谨慎,对于一些高风险车辆可能选择拒保。
2025 年 1 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加强新能源车险监管等,以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解决电车投保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