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电车没有快充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成本因素
- 硬件成本:增加快充功能需要在车辆上配备更复杂的充电电路、功率转换设备以及能承受大电流的线束等硬件设施。对于一些价格较为亲民或定位较低端的电车,车企为了控制成本,会选择不配备快充孔。例如,一些微型电动车,其本身售价较低,若增加快充硬件,会使成本大幅上升,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研发成本:快充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于部分小众品牌或技术实力较弱的车企来说,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发和优化快充相关技术,所以干脆不设置快充孔。
- 电池特性与安全因素
- 电池容量:像插电混动车型,其电池容量相对较小,一般在 10 - 15 度左右,纯电续航里程通常为 50 - 100 公里。这类车型即使使用慢充,充电时间也不会太长,如使用 7kW 的慢充桩,15 度的电池基本 2 - 3 个小时就能充满,所以快充的需求并不迫切。而且小容量电池若采用快充,可能会对电池寿命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 散热问题:快充时电流大、功率高,会使电池产生大量热量。如果车辆的散热系统设计不完善,无法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就可能导致电池过热,进而引发安全隐患,如电池热失控、起火等。一些老年代步车或小型低速电动车,由于车身空间有限,散热系统难以做到很好的优化,为了安全起见,就不设置快充孔。
- 空间布局因素:部分电车由于车身结构或内部空间布局的限制,难以容纳快充所需的硬件设备。比如一些小型两座电动车,车内空间紧凑,发动机舱内除了放置驱动电机等必要设备外,剩余空间很小,无法再安装快充相关的高压电子设备和散热装置。
- 使用场景与市场定位
- 特定使用场景:有些电车的使用场景比较固定,例如在特定区域内短途行驶的通勤车、景区观光车等,这些车辆通常在固定地点充电,且充电时间较为充裕,对快充的需求不大,因此厂家可能不会设置快充孔。
- 目标客户群体:如果电车的目标客户群体对快充需求不高,车企也可能会在设计时舍弃快充孔。例如,一些面向老年人群体的低速电动车,他们的出行速度较慢、行程较短,更注重车辆的价格和舒适性,对快充功能的需求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