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并非不卡电车技术,而是在电车技术发展和推广方面有自身的考虑和特点,主要原因如下:
- 市场与成本因素
- 市场需求不足:欧美消费者对电车的接受程度相对较慢。一方面,电车的售价普遍较高,如 2024 年欧洲电动车平均售价高达 4.8 万欧元,较高的价格使得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另一方面,欧美地区的燃油车市场成熟且庞大,传统燃油车在性能、续航里程和加油便利性等方面仍具有优势,消费者对燃油车的依赖度较高。例如,美国大排量的皮卡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品类,2023 年美国皮卡车整体销量增长了 9.3%,达到 218 万辆,而同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刚突破 120 万辆。
- 成本压力大:电车产业前期需要巨大的投资,包括研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造制造设施等。对于企业来说,目前除特斯拉等少数车企外,绝大多数车企的电动汽车业务还处于亏损或不盈利状态。例如,福特汽车负责电动汽车业务的板块在 2024 年第二季度亏损了 11 亿美元,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和盈利难题。
- 政策与法规因素
- 政策摇摆:欧美政府在电车产业政策上存在摇摆不定的情况。例如,美国政府曾降低了汽车产品电动化转型比例;欧洲则更改了对于全面禁止内燃机的要求。这种政策的变化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对电车产业的发展预期不稳定,影响了电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 法规执行难度大:欧美一些法规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困难。如美国环保署针对 2027 - 2032 车型年的轿车和轻型卡车提出的车辆排放标准,计划到 2030 车型年,美国新型电动汽车的销售市场份额达到 60%,但由于电动汽车销量仅占汽车总注册量的 8% - 9%,经销商们认为该标准 “完全不切实际”。
- 基础设施因素
- 充电设施建设滞后:欧美地区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覆盖面和便利性都有待提高。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以及充电速度较慢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在使用电车时存在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的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车的普及。
- 产业与技术因素
- 传统汽车产业强大:欧美传统汽车产业根深蒂固,汽车已经成为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需要平衡产业转型,避免对就业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 技术路线差异:欧美在环保要求和技术路线选择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例如,欧美对车环保的主要考量是能耗,而中国主要是看排放。因此,一些在国内受欢迎的技术路线,如增程式混动技术,在欧美可能缺乏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此外,欧美车企在电动化技术研发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技术瓶颈,如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