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动力系统方面
- 电池技术:
- 高能量密度电池: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是关键方向,如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达 500Wh/kg,可使电车续航里程大幅增加。同时,大圆柱动力电池因标准化程度高、能兼容高镍三元材料提升能量密度,已被多家车企应用。
- 快充电池:高倍率快充电池成为趋势,2024 年被视为 4C 及以上动力电池量产元年,多家车企和电池企业推出相关解决方案,800V 高压快充技术也不断发展,如理想的 5C 电池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充电功率大幅提升。
- 新型电池:钠电池凭借资源禀赋、低温性能好、成本较低等优势,已开启交付新征程,江淮钇为和江铃易至 EV3 两款 A00 车型已分别搭载中科海纳和孚能科技钠电池量产;半固态电池也即将落地,蔚来、上汽、东风等车企将在 2024 年量产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
- 电机技术:
- 高转速电机:为提高电机功率密度,20,000rpm 以上的高转速电机加速推出,上汽、埃安、红旗等企业已量产 20,000rpm 高速电机,小米、东风还在预研最高转速超 30,000rpm 的电机。
- 电机能效提升:通过引入碳化硅技术提升电机能效,碳化硅模块具有体积小、开关和导通响应速度快、损耗低、耐压值高、导热率高等特性,是 800V 电气架构的理想选择。
- 集成化电机:多合一动力系统的融合创新成为主要趋势,集成小三电、热管理和 BMS 等的多合一产品,如通用、比亚迪、长安深蓝等车企率先实现 7 合 1 和 8 合 1 等产品量产,可提高系统功率密度。
充电与补能方面
- 液冷超充补能体系:各车企 800V 产品的陆续量产,国内外多家车企正在快速扩充国内的超充网络建设,围绕用户出行场景需求布局补能体系,让充电和加油一样便捷是补能方面的核心诉求。
- 换电技术:蔚来汽车大力推广的换电服务,为纯电车型的普及开辟了新的思路,改变了用户对于纯电车型补能的传统印象。
车辆智能化方面
- 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交通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涉及车辆智能计算平台体系架构、车载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辆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其提供重要支撑,加速商业化应用。
- 智能网联技术:汽车网联化(V2X)成为连接 “人、车、路、云” 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新一代汽车技术,传统汽车制造商和国内汽车企业都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推动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
热管理方面
构建整车一体化精细化热管理方案,开发满足 800V 平台的电动压缩机以及满足环保法规的新型冷媒,如 CO2 冷媒,是后续热管理的发展方向。
车身与底盘方面
- 车身轻量化:采用轻量化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等,以及优化车身结构设计,降低车身重量,从而提高电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
- 底盘集成化与智能化:集成式底盘系统将转向、制动、悬挂等系统进行集成优化,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同时,智能化底盘技术能够根据路况和驾驶需求自动调整底盘参数,提升驾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