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研发电车面临诸多困难,主要原因如下:
- 电池技术方面:
- 性能提升瓶颈:尽管近年来电池技术有所进步,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电车能像燃油车一样无需频繁充电。目前要进一步大幅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面临技术瓶颈,同时还需要兼顾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例如,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可能在安全性上存在隐患,如过热、起火等风险。
- 成本控制难题:电池成本在电车总成本中占比较高,降低电池成本对于提高电车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虽然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电池成本有所下降,但要实现与燃油车成本相当的目标仍有距离。此外,电池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波动也会影响电池成本和电车的研发。
- 充电时间问题:即使有超充技术的发展,但相比燃油车加油的便捷性,电车的充电时间仍然较长。研发能够实现更快速充电的技术,同时不损害电池寿命和安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 智能驾驶技术方面:
- 技术竞争激烈:智能驾驶已成为电车研发的关键领域,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都在加大投入。特斯拉、华为、小鹏等企业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进入者或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追赶和超越。
- 算法和模型优化:智能驾驶需要精准的算法和模型来处理复杂的路况和驾驶场景。例如,理想汽车的 VLA 智驾大模型,虽然结合了端到端和 VLM 多模态模型的优势,但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克服模型参数变大、硬件适配与算法融合等挑战,以提高智能驾驶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 法规和伦理问题: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法规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在紧急情况下,智能驾驶系统应该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问题需要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加以考虑,也给研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
- 供应链方面:
- 零部件供应不稳定: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企业破产、裁员潮等问题,导致零部件供应不稳定。例如,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宣布裁减 5500 个岗位,采埃孚计划在德国削减超过 1 万个岗位,这可能影响到电车生产所需零部件的及时供应,进而阻碍研发进程。
- 原材料供应风险:电车生产所需的一些关键原材料,如锂、钴等,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全球对这些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上市场波动和贸易政策等因素,可能导致原材料供应短缺或价格上涨,影响电车的研发和生产。
- 市场和政策方面:
-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消费者对电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除了性能和续航外,还关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饰品质、智能配置等方面。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研发过程中进行更多的创新和优化。
- 政策变化影响:政府的政策对电车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欧盟 2025 年起开始实施新的碳排放法规,未达标企业或面临高达 160 亿欧元的罚款,这促使车企加大电动化转型力度,但也给企业带来了合规压力和成本增加。此外,补贴政策的调整、税收政策的变化等,都可能影响电车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研发决策。
- 企业经营方面:
- 资金压力:研发电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尤其是新势力车企,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限制了研发工作的开展。例如,2024 年有不少新势力车企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这也反映了电车研发和生产的资金压力巨大。
- 盈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电车企业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提高销量来实现盈利。然而,目前大多数电车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盈利压力较大,这可能导致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有所顾虑,或者为了控制成本而影响研发进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