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冬天电不耐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 电池特性受低温影响
- 电解液活性降低:目前电车多采用锂电池或铅酸电池。低温下,锂电池内部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活性减弱,迁移速率变慢,电池的充放电性能降低,导致部分电量无法正常释放。对于铅酸电池,其电解液在低温下黏度增高,离子运动受阻,扩散性降低,且电阻增大,化学反应阻力增加,电池的转化效率降低,可用容量减少。
- 电极材料活性变差:低温时,电池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温度越低,活性越差,电池内部的电化学特性会使得电池的活性快速降低,导致电池内的内阻变大。同时,锂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也会出现一定的迟缓现象,增加了电池的放电阻力,减小了可用电量。
- 电池充放电效率改变
- 充电效率降低:外部气温低导致电池温度降低,充电时电池需要先加热,即便加热到适宜温度,充电速度也会慢于常温状态。而且,充电器在冬天的充电效率也会有所降低,老化或低质的充电器可能会提前显示电池充满,而实际上电池并未完全充满。
- 自放电率增加:低温还会使电池的自放电率增加,这意味着即使电车停着不使用,电池电量也会比常温时消耗得更快,从而影响整体的耐用性。
- 车内设备增加能耗:冬季气温低,车主通常会开启车内空调来取暖,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提供热源,必须消耗电池内的能量来制热,这会大幅增加耗电量。此外,一些车辆配备的加热座椅、方向盘加热等功能,也会增加电池的负荷,进一步降低续航里程。
- 行驶阻力增大:低温环境下,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会增加,导致行驶阻力增大,电车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来克服阻力,从而使电的耐用性降低。
- 续航计算标准与实际不符:当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计算标准,如 CLTC,并未完全考虑温度、载重、路况等实际参数,也未统一冬季开暖风的温度标准,因此不能完全代表实际续航里程,使得车主在冬季感觉电车电不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