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冬季电池衰减情况相比以往有所改善,但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
2025 年新一代电动车在技术上有诸多突破,使电池低温活性大幅提升。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厂商推出的新一代固态电池,通过电解质材料革新,将 - 20℃环境下的电量释放效率提升至 90% 以上(2023 年普遍为 70%)。同时,智能预加热技术可让车辆根据导航目的地提前调整电池温度,避免 “冷启动” 时电量断崖式下跌。
此外,新一代热泵空调 + 余热回收系统成为标配,能有效降低制暖能耗。部分车企还引入航天级气凝胶材料包裹电池包,减少热量流失。多家品牌公布的冬测成绩单显示,CLTC 续航 600km 车型在 - 15℃环境实际续航普遍突破 450km,达成率从 2022 年的 55% 提升至 75%。小鹏、蔚来等品牌通过 AI 算法动态调整能量分配,在冰雪路面也能优化电耗表现。
不过,即便有这些技术改进,冬季续航仍可能有 10%-15% 的衰减。例如,比亚迪唐 DM-i 2025 款在部分北方 - 10℃以下极端低温时,续航缩水至标称值的 60%。长安跨越 2025 年冬季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极寒试验基地的测试中,采用新一代高能量密度 1.5C、2.5C 电池包,配合智能温控系统,确保了 - 30℃低温环境下电池的策略和硬件性能稳定性。但不同车型因电池类型、是否配备热泵等因素,续航下降幅度会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