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销量并非整体不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预计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约 1650 万辆(含出口),增速接近 30%,渗透率超过 50%。不过,部分电车品牌或地区出现销量不佳的情况,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车企和新玩家加速布局电动汽车市场,推出大量价格更具竞争力、性能不逊色的电动车型。例如,在中国市场,比亚迪销量持续增长,2024 年已显著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在欧洲,宝马和大众的电动车型(如宝马 i4、ID. 系列)抢占了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在北美,福特 Mustang Mach - E 和通用汽车的电动系列也分流了消费者。
- 补贴政策调整:部分国家和地区缩减或取消了对电动车的购车补贴。如 2025 年法国将电动汽车补贴预算从 15 亿欧元削减至 10 亿欧元,西班牙也调整了相关政策,德国、加拿大等国也有类似情况。补贴减少直接推高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尤其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促使买家转向更便宜的替代品牌。
- 产品周期与技术问题:一些电车品牌的产品线老化,长时间未有重大更新,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新车型在设计、技术(如电池续航)上更有吸引力。例如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自推出以来已数年未有重大更新,而其新款 Model Y 原本预计于 2025 年 3 月开始交付,但初期生产进度缓慢,导致供应不足,在新款上市前消费者持观望态度,影响了销量。
- 品牌形象问题:部分电车品牌的企业领导人的言行引发争议,可能间接影响品牌吸引力。如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涉足政治,引起部分消费者反感,在欧美市场尤其明显,甚至出现了 “支持电动车,反对马斯克” 的抵制活动。另外,一些品牌在售后服务、维修等待时间等方面存在短板,客户体验评分下降,也影响了品牌形象和销量。
- 经济环境影响:2025 年初全球多地经济增速放缓,高通胀和利率上升抑制了消费者对大额支出的意愿。电车价格相对较高,在经济压力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替代品。
- 消费者需求变化: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对车辆的评价标准更全面,不再单纯追求电动化,对于车辆的智能化配置、舒适性、外观设计等方面也有更高要求。一些电车品牌在这些方面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销量受到影响。
- 配套设施不足:在一些地区,充电设施的建设仍不完善,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以及充电速度较慢等问题,制约了电车的使用便利性,尤其对于有长途出行需求的消费者来说,这是影响他们购买电车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