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开电车晕车严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动力输出特性:电车使用电机驱动,动力输出响应几乎没有延迟,踩下电门踏板扭矩瞬间释放。如蔚来 ET5 起步急加速 G 值最高能达到 0.9,而同级别的宝马 3 系急加速 G 值不超过 0.6。这种瞬间的强加速对人体前庭器官刺激更大,大脑会产生运动感知上的迷茫。
- 能量回收系统:电车普遍配备能量回收系统,抬起电门踏板就开始减速,制动力度突兀且不可预测。在城市频繁启停路况下,乘客会频繁感受到较强的拖拽感,身体反复经历 “加速 - 减速” 的剧烈波动,前庭系统承受的加速度变化幅度增加,晕车概率显著提升。
- 车辆悬挂与重心:由于电机电池系统的重量,电车普遍自重高于同尺寸油车,惯性更大。部分电车为凸显操控优势,悬架调校偏灵敏,过弯或变道时,车身侧倾幅度小但反应迅速,乘客内耳感知的晃动频率与视觉信息错位,产生类似晕船的摇摆感。同时,一些车企为降低成本,未针对电车特性优化悬架阻尼参数,导致滤震性能不足,在颠簸路面时晕车感会叠加放大。
- 车内环境因素:部分车企为压缩成本,使用低质内饰材料,皮革粘合剂、塑料件中的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持续释放。密闭车厢内,这些物质浓度可达室外 5-10 倍,直接刺激呼吸道和神经系统,诱发头晕、恶心。此外,一些电车为追求低风阻采用全封闭式车身,空调系统换气效率不足,二氧化碳浓度快速攀升。缺氧环境下,前庭系统敏感度倍增,也会加剧晕车反应。
- 驾驶习惯因素:从传统燃油车过渡到电车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适应期间,驾驶员可能因不熟悉电车的驾驶特性,如加速、减速和转向的感觉与燃油车不同,而更容易感到晕动症。另外,若驾驶员频繁急加速、急刹车,也会增加乘客晕车的可能性。
如果容易晕车,可以尝试尽量坐在前排,保持头部稳定,看向车外远方,避免看手机或车内静止物体,还可以提前服用晕车药等,以缓解晕车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