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大佬”如果指的是欧美汽车巨头等,他们“不用电车”或调整电动化战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技术层面
- 技术瓶颈难突破:在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中国等国家的企业已占据领先地位。如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欧美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 智能辅助驾驶落后:除特斯拉外,欧美传统车企制造的新能源汽车车机智能化程度低,与中国新能源车企相比,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发展缓慢,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出行的需求。
- 成本层面
- 研发生产成本高:电动车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池技术研发、智能系统开发等,且生产过程中对零部件精度、生产工艺要求高,导致生产成本远高于传统燃油车。
- 产业链依赖成本增:欧美汽车产业对中国产业链依赖度高,很多电车零部件需要进口,增加了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主发展和成本控制的能力。
- 市场层面
- 市场反应不及预期:除中国市场外,全球其他地区电动车普及率不高,如2024年欧洲电动车普及率仅20%,美国只有7%,与车企预期相差甚远,导致企业对电车市场的信心不足。
- 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欧美国家对电动车的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成本增加,市场需求受到抑制,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发展动力也随之减弱。
- 能源及观念层面
- 能源结构与成本因素:美国石油资源丰富且价格便宜,消费者对纯电车的需求不高。欧洲各国能源紧张,石油依赖进口,电价较高,发展电车的成本和难度较大。日本则因资源匮乏,选择发展氢能源等其他替代能源。
-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欧美国家长期以来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根深蒂固,消费者对燃油车的驾驶体验和品牌认知度较高,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