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给人感觉很多公司都能造电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技术发展与普及
- 电动化技术成熟:经过多年发展,电车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逐渐成熟。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充电时间缩短,电机效率提升,电控系统也更加稳定可靠,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更容易掌握电车的基本制造技术。例如,比亚迪推出的兆瓦闪充技术,通过全域千伏高压架构与兆瓦级充电系统的协同,解决了充电焦虑问题,并且将此技术向全行业开放,推动了行业技术的普及。
- 智能化技术下沉: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且技术逐渐下沉到主流价格区间。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正向 10 万元至 20 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普及,预计到 2025 年年底,乘用车 NOA 渗透率将达到 20%。智能驾驶技术的供应商增多,使得新进入者能够较容易地获取相关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中,实现产品的智能化,从而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竞争力。
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
- 市场需求增长:全球对环保的重视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高,使得电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年均 30% 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持续领跑,其市场渗透率突破 40% 大关,标志着产业正式进入 “市场驱动 2.0 时代”。市场规模的扩大吸引了更多企业进入,希望分享市场红利。
- 政策支持力度大: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电车产业发展。在中国,2025 年国家补贴政策平稳过渡,“双积分” 政策倒逼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此外,还有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汽车以旧换新工作通知等,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刺激消费者购买电车,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产业链完善与成本降低
- 产业链协同效应:电车产业链日益完善,上游的电池、电机、电控等零部件供应商众多,中游的车企能够方便地采购到所需零部件,下游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也逐渐成熟。同时,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动力电池达 92%,IGBT 芯片自给率突破 60%,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支持。
- 成本降低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规模的扩大,电车的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和技术的改进而降低;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能够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推出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也为新进入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行业竞争与准入门槛变化
- 竞争激烈:电车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以及跨界企业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加快产品迭代速度,这使得市场上的电车产品更加丰富多样,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 准入门槛相对降低:相比过去,电车行业的准入门槛有所降低。一方面,技术的普及和产业链的完善使得新进入企业不需要从头开始研发和建立整个产业链,能够通过整合资源快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企业投资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