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开电车被认为会 “累死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续航及充电问题
- 续航里程不足:尽管技术有所进步,但部分电车的续航里程仍相对有限,特别是在高速行驶、使用空调或低温等情况下,续航会大幅缩水。例如,一些标称续航 600 公里的电车,在冬天高速行驶时,实际续航可能只有 300 公里左右。这就需要车主频繁规划充电,增加了行程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
- 充电设施不完善:公共充电桩的分布不够广泛和均匀,在一些偏远地区、小城市或高速公路上,充电桩数量不足。而且,充电桩还存在故障、排队等问题。春运等节假日期间,服务区的充电桩常常供不应求,车主可能需要排队数小时才能充电。此外,充电速度也是一个问题,即使是快充,也需要一定时间,相比燃油车加油的便捷性,电车充电花费的时间要长得多。
- 使用环境问题
- 低温影响:在寒冷地区,低温会使电池活性降低,不仅续航里程缩短,还可能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影响车辆的动力和其他功能。为了保持车内温度,使用暖气也会消耗大量电能,进一步缩短续航,车主需要在保暖和续航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
- 高温影响:在炎热天气下,电车的电池和电机也可能面临过热问题,这会影响其性能和寿命。同时,为了给电池和车内降温,开启空调也会增加电耗,减少续航里程。
- 车辆性能问题
- 动力性能有限:虽然大多数电车的加速性能较好,但在高速行驶时的再加速能力、爬坡能力等方面,部分电车可能不如同价位的燃油车。对于需要经常高速超车或行驶在复杂路况的车主来说,可能会感到动力不足,增加驾驶的紧张感和疲劳感。
- 智能驾驶体验不佳:虽然智能驾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目前大多数电车的智能驾驶功能仍处于辅助阶段,如 L2 级别自动驾驶。车主在驾驶过程中仍需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能完全依赖智能驾驶系统,这与宣传中的自动驾驶效果存在差距,容易让车主产生心理落差和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