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在不同方面有以下一些新技术要求和发展趋势:
电动自行车方面
根据 2025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相关要求如下:
- 强化防火阻燃: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非金属部件分别规定了防火阻燃指标。
- 限制塑料使用:明确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 5.5%。
- 优化电机性能:增加了电动机低速运行转矩、空载反电动势、电感值差异系数的要求。
- 完善防篡改要求: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增加了 6 类防篡改检查方法。
- 提升制动性能:提升了制动性能要求,减小车辆最大制动距离。
- 调整整车质量:将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上限由 55kg 提升到 63kg。
- 明确企业要求:新增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明确生产厂家应具有与电动自行车整车生产相匹配的整车及车架等主要部件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和质控能力。
- 增加定位功能: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对城市物流、商业用途之外的电动自行车,如个人出行用途的,在销售时,可由消费者选择是否保留北斗功能。
- 调整脚踏要求: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骑行装置,改由生产厂家根据车型的实际需求决定是否需要设计和安装。
- 明确后视镜要求: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鼓励安装后视镜。
- 标注使用年限:要求生产企业明确电动自行车的建议使用年限,并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进行标注。
新能源汽车方面
- 动力系统
- 多合一电驱系统普及:电驱集成化技术是重要发展方向,2025 年将有更多车型搭载高效的多合一电驱系统,如比亚迪 e 平台 3.0 Evo 的十二合一智能电驱系统。这能使电驱系统结构紧凑,缩短整车线束长度和控制芯片数量,减少能量传输损失,提高电能转化效率,增加续航里程。
- 固态电池加速量产: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加速量产,2025 年具备固态电池技术内容的出货量有望突破 10GWh,全固态电池有望在未来 2 - 3 年完成小批量上车。
- 智能驾驶与底盘
- 智驾与智能底盘融合:智能底盘具有全面线控化、高度集成化和 AI 智能化特点,2025 年将迎来量产元年。线控化取消机械连接,通过电信号控制执行器,反应速度快且有安全冗余。智能底盘采用集中域控制器架构,各执行器能协同控制,提高运动精度和效能。AI 技术可使车辆提前感知路面状况,调节悬架参数,提升乘坐舒适性。
- 端到端融合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将多模态大模型深度融入端到端智驾成为最新技术趋势,可改善车辆对场景、障碍物等要素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应对复杂交通场景。相比基于规则算法的智驾,端到端模型经过数据训练学习,能做出更拟人化决策,融合多模态大模型后可更好地识别和处理罕见事件,提升智驾系统的安全性和应用场景。
- 整车操作系统
- 整车全域操作系统上车:汽车行业向整车全域操作系统过渡,该系统将车辆内部分散的系统整合,实现智能硬件、计算平台、通信与能源系统等的底层打通,统一管理和协调车联、车控、智能驾驶、数字座舱、手机应用等全域应用。2025 年,除蔚来、华为外,其他车企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也将真正上车,消费者未来可通过 OTA 升级车辆的多个功能。
- 其他方面
- 降低电耗:通过芯片集成、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智能能量管理策略等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新能源 A 级乘用车百公里行驶电耗降至 10kWh 以下。
- 车载智能计算平台优化:持续优化降本提质策略,助推 NOA 等智能驾驶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低端各种车型。
- 合成数据应用:利用生成式 AI 和世界模型等技术生成的高质量合成数据,将普遍应用于自动驾驶模型的高效训练和仿真服务。
- 智能电池突破:智能电池有望实现内部电势、温度、形变、气压、关键组分的同步自感知、内部气压自调节、短路损伤自修复的技术突破。
- 安全风险管控系统部署:车载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将逐步在自动驾驶系统实现部署应用,服务自动驾驶运行安全监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