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的“真材实料”涉及多种材质,以下是一些主要部件所使用的材质介绍:
车架材质
- 低碳钢:价格相对较低,强度较高,能承受较大的载荷,使车辆更加坚固耐用,但重量较大,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续航里程。
- 铝合金:密度小、强度高,能使车辆更轻便,有助于提高续航里程,同时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外观也较为美观,但成本相对较高。
- 镁合金:重量更轻,强度高,具有良好的压铸性能和减震性能,可使车辆的操控性更好,但成本较高,生产工艺要求也较高。
电池相关材质
- 电池模组外壳
- PPO(聚苯醚):密度较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包括良好的抗冲击性和一定的韧性,还具有一定的加工性能,可以加工为薄壁部件和复杂形状,同时具有较好的阻燃性和耐化学性。
- PC/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合金):综合了PC和ABS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耐热性,加工性能良好,外观质量高。
- 电池密封盖
- SMC(片状模塑料):具有高阻燃的优点,成型工艺简单,可制成各种复杂形状的部件,但传统SMC密封盖的密度较大,重量较重。
- LFT(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重量相对较轻,可回收利用。
- 电池托盘
- 7系铝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腐蚀性能好,重量相对较轻,可有效降低电池包的重量,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
- 高强钢DP800:强度高,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安全性好,但重量较大。
- 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和比模量高,重量轻,可大幅度降低电池包的重量,同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能,但成本较高,回收难度大。
线束材质
- 铜:导电性能好,电阻小,能够有效传输电流,减少能量损耗,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腐蚀性,可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但成本相对较高。
- 铝:成本相对较低,重量较轻,在满足一定导电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可用于一些对成本和重量较为敏感的车型。
- PVC(聚氯乙烯):成本低,绝缘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机械强度,可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线束。
- 聚酯类材质:电性能优良,能耐高温,可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性能稳定性,适用于一些对耐高温要求较高的线束。
车身及内饰材质
- 车身外壳
- 塑料:如PP(聚丙烯)等,具有质轻、成本低、成型工艺简单、耐腐蚀等优点,可制成各种复杂形状的部件,还可通过添加不同的颜料实现多种颜色搭配。
-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但成本较高,一般用于高端电车。
- 内饰材料
- 隔音棉:常见的有聚酯纤维棉、玻璃棉等,具有良好的隔音降噪效果,可有效降低车内噪音,提高乘坐舒适性。
- 丁基胶止振板: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可有效抑制车身振动,减少噪音和异响的产生,同时具有一定的防水和防潮性能。
防撞梁及底盘材质
- 防撞梁
- 双层辊压钢板:强度高,能够在碰撞时有效吸收和分散能量,保护车身结构和车内人员安全,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焊接性,可根据不同的车型和设计要求进行定制。
- 铝合金: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好,可在保证防撞性能的同时降低车辆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和续航里程。
- 底盘
- 全框式元宝梁:一般采用高强度钢制成,可提高底盘的整体刚性和强度,有效传递动力和扭矩,保证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 钢铝结合的悬挂: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挂采用钢铝结合的材质,在保证车辆操控性能的同时,又兼顾了轻量化,可提高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