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衰减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电池自身因素
- 电池材料劣化:目前电车普遍采用锂电池,其核心材料如锂、钴等在长时间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和析出,导致电池性能下降。例如,三元材料长期循环后可能会发生结构坍塌、钴离子溶出、锂镍混排等问题,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效率。
- 电池自放电:锂离子电池即便车辆处于闲置状态,也会因自放电出现容量损耗。因为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始终在悄然进行,一般动力电池年衰减率在 2% 左右,在前 10 年衰减率没有明显变化,这是一个相对稳定且缓慢的自然损耗过程。
外部使用因素
- 温度影响:
- 高温:45℃以上的高温会加速电解液分解和正极材料退化,导致电池容量永久性损失。同时,高温环境下快充,电池内部的各种反应更加剧烈,会进一步加剧电池老化。
- 低温:0℃以下,电池内阻增大,锂离子迁移速度减慢,放电容量可下降 30% 以上,在 - 20℃下,电池寿命可能只有室温的 70%。低温环境中锂离子在充电过程中还会出现 “析锂” 现象,使得电池容量下降,低温快充更是会加剧这一情况。
- 充电方式:
- 快充:虽然快速方便,但高电压的快充方式会加速电池的损耗。长期使用快充,会使电池内部的电极材料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降低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不过,若将快充和慢充结合,以慢充为主,紧急时用快充,对电池总体寿命影响不算太大。
- 充电习惯:一些不良充电习惯也会影响电池寿命,如每次都把电用到很低才充,或者长期充电不足,会损坏电池活性物质,导致容量 “假衰减”。另外,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充电,也会加速电池衰减。
- 驾驶习惯:
- 急加速和急刹车:频繁的大电流放电会加速电池损耗,增加电机负荷,降低能量转化效率。例如,频繁猛踩油门急加速,会使电池内部温度瞬间升高,不仅缩短电池寿命,严重时甚至可能损坏电池。
- 高速行驶和超载:车辆过载或长时间高速行驶会增加风阻和能耗,续航里程可降低 10%-20%,间接影响电池寿命。
- 使用强度:使用频率高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电池衰减更快,但行驶里程数会对电池衰减产生影响。例如,每年行驶超过 2 万公里的电动汽车,电池在两年内衰减大约为 10%;而每年行驶低于 8000 公里的车辆,电池在两年内衰减大约为 7.5%。对于营运车辆,年均 3 万公里以上的行驶里程,会使电池寿命缩短 30%。
车辆硬件因素
- 电机和控制器故障:电机进水或控制器元件损坏会降低电能转换效率,间接缩短电池寿命。
- 充电器损坏:劣质充电器可导致电池长期过充或欠充,加剧容量衰减。
- 胎压不足:胎压过低会增加滚动阻力,能耗可增加 5%-10%,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