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出现亏本卖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技术迭代快导致车型贬值:
- 续航能力提升: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新车型续航里程大幅增加。如 2025 年新上市电车普遍搭载 800 公里续航电池,而老车型续航可能仅 400 公里,消费者更倾向新车型,老车型只能降价,甚至亏本出售。
- 充电速度加快:充电技术改进,快充时间大幅缩短。快充超过 30 分钟的老车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清理库存,车企可能亏本销售。
- 智能配置升级: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技术发展迅速。没有 OTA 升级能力、智能驾驶评级低的车型,易被市场淘汰,车企为减少损失,会选择降价亏本处理。
- 市场竞争激烈:
- 车企数量增加: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快,吸引众多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加剧。为抢占市场份额,车企通过降价甚至亏本销售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 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电车在性能、配置等方面差异小,消费者选择时对价格更敏感。车企为突出产品优势,只能降低价格,导致利润空间压缩,甚至亏本。
- 成本因素影响:
- 原材料价格波动:锂、钴等电车关键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车企前期低价车型可能面临成本倒挂,为清理库存或维持市场份额,只能亏本销售。
- 规模效应未达预期:部分车企产量未达规模经济要求,单位生产成本高。为提高产量、摊薄成本,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希望通过销量增长实现长期盈利。
- 政策环境变化:
- 补贴退坡: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或退坡,车企失去部分补贴支持。为保持产品价格竞争力,车企可能自行消化成本,导致利润减少甚至亏本。
- 排放标准升级:新排放标准实施,不达标车型年检成本增加。车企为处理库存不达标车型,可能会亏本销售。
- 市场需求波动:
- 消费者偏好变化: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和偏好不断变化,若车企产品不能及时满足市场偏好,如外观设计、内饰配置等方面不符合消费者当前喜好,可能导致产品滞销,车企只能降价亏本处理。
- 宏观经济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消费者购车意愿和能力。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购车需求减少,市场整体需求下降,车企为促进销售,可能采取亏本销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