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内电车数量众多,主要是以下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技术进步
- 续航里程提升:电池技术不断发展,能量密度超 400Wh/kg 的固态电池实现规模化量产,使电动车续航突破 1000 公里,如蔚来 ET7、智己 L6 等已搭载固态电池,解决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
- 充电速度加快:充电设施技术改进,华为液冷超充桩实现 “5 分钟补能 300 公里”,800V 高压平台技术的应用也让车辆充电速度大幅提升,像小鹏汽车等部分品牌车型支持 800V 快充,缩短了充电等待时间。
- 智能驾驶发展:智能化技术快速进步,L2 +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达 65%,AI 算法让 10 万元级车型也能实现高速 NOA,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即将在 2025 年正式进入车辆公告目录,为用户提供更智能、便捷和安全的驾驶体验。
- 政策支持
- 购车补贴:2025 年中国安排了超长期特别国债 3000 亿元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规模相比去年翻倍,大大刺激了汽车市场的消费热情,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 税收优惠:购车税减免等政策延续,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使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 基建完善:全国充电桩数量突破 1000 万根,车桩比目标从 3:1 优化至 2:1,新增充电桩超 500 万台,深圳充电枪数量已超加油枪,宁德时代等企业还进军换电领域,超充站与换电站建设进入爆发期,改善了电车的使用环境。
- 市场需求
- 环保意识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更倾向于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电车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特点符合环保要求,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 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逐渐从传统的机械性能、外观设计等方面,转向对智能化、科技感的追求,电车在智能驾驶、智能互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未来出行的期待。
- 性价比提高:国内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推动了电池、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不断攀升,部分车型在性能、配置等方面与同价位燃油车相当甚至更优。
- 企业布局
- 传统车企转型:吉利、长安、上汽通用五菱等传统车企加速新能源转型,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电车产品,如吉利银河系列、长安深蓝、阿维塔等子品牌,凭借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技术积累,迅速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 新势力崛起:小米、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车产品,如小米 SU7 凭借智能生态互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击中年轻用户痛点。
- 产业协同:电池厂商与整车厂深度捆绑,如宁德时代拿下吉利 11.6% 装机份额,弗迪电池外供小米、小鹏等,产业协同度达 98.2%,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效率,保障了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和质量,推动了电车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