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骑电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安全,但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车辆性能与质量:
- 部分 “超标车” 仍在使用:尽管有新的国家标准,但此前不符合标准的 “超标车” 可能仍在道路上行驶。这些车辆存在车速过快、重量过大等问题,超出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电动自行车品牌众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厂家为降低成本,可能在零部件质量、生产工艺等方面偷工减料,导致车辆的制动性能、车架强度等关键指标不达标,增加骑行风险。
- 骑行者行为:
- 交通规则意识淡薄:部分骑行者存在闯红灯、逆行、随意变道、在机动车道行驶等违规行为,这些行为极易与其他车辆或行人发生碰撞,引发安全事故。
- 安全防护意识不足:很多骑行者不佩戴头盔,或者佩戴头盔的方式不正确,无法在事故发生时有效保护头部。此外,一些骑行者在骑行时还存在玩手机、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影响对路况的观察和判断。
- 道路环境:
- 混合交通状况复杂:在一些城市道路上,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交通流量大,路况复杂。机动车的快速行驶、非机动车的随意穿梭,都给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带来了安全威胁。
- 道路设施不完善:部分道路没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违规占用,导致电动自行车不得不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此外,一些道路的路面状况不佳,存在坑洼、积水等问题,也容易使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摔倒等事故。
- 充电与防火安全:如果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设施安装不规范,或者使用劣质充电器,容易引发电气火灾。此外,一些用户在室内、楼梯间等狭窄空间充电,一旦发生火灾,逃生难度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不过,2025 年也有一些积极因素有助于提升骑电车的安全性:
- 标准规范完善:2025 年 1 月 13 日发布的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 9 月 1 日实施,对车辆的防火阻燃性能、防篡改性能、制动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能有效提升车辆整体安全性能。
- 整治行动开展:全国多地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打击非法改装行为,同时加大对违规停放充电、道路行驶违法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有助于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