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并非谁都能造出来,这主要是因为电车制造存在多方面的门槛,具体如下:
- 技术门槛
- 电池技术:电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等关键性能都与电池技术密切相关。例如,要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使车辆能够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需要在电池材料研发、电池结构设计等方面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同时,电池的安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 - 2020)等。
- 电机和电控技术:汽车电机的控制策略复杂,对可靠性要求极高,MCU 需要具备高控制频率和高输入信号频率。电子控制系统方面,新能源汽车的 HCU(高压控制器)、MCU(微控制器)以及 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控制器的研发和测试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
- 智能网联技术:随着智能化趋势的发展,现代电车越来越多地集成智能网联功能,如自动驾驶、车联网通信等。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在传感器技术、算法研发、软件开发等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和技术力量。例如,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在 2025 年有望进入车辆公告目录,这标志着车辆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智能驾驶技术。
- 资金门槛:参照唯一实现多年度盈利的特斯拉,从 2007 年到开始持续赚钱的 2019 年,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累计高达 185 亿美元,近 1300 亿人民币,至 2022 年则为 426.3 亿美元,近 3000 亿人民币。2023 年,蔚来、理想都将研发费用堆到百亿以上,小鹏在 2025 年研发投入也达到百亿元级别。此外,建设生产工厂、购买生产设备等也需要巨额资金。
- 供应链管理门槛:电车的生产涉及到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建立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车身零部件、智能设备等各种零部件,需要确保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应稳定性和交货期等,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协同管理。例如,电池作为电车的核心部件,其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对整车生产至关重要,如果供应链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生产延误或产品质量问题。
- 市场竞争门槛: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众多车企纷纷推出各种类型的电车产品。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具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已经有许多知名车企在电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进入者需要在产品性能、品质、价格、服务等方面具备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2025 年电车制造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并非谁都能轻易涉足这一领域。只有在技术、资金、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才有机会在电车制造领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