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造电车被认为比较挣钱,主要有市场规模增长、成本降低、技术发展等以下几方面原因:
- 市场需求增长:
- 政策支持: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诸多利好政策。例如,财政部办公厅要求新能源汽车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 30%,对于路线相对固定、主要在城区行驶的公务用车,原则上 100% 采购新能源汽车。还有各地的以旧换新政策,如湖南省 2025 年对报废符合条件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 2 万元,这些政策刺激了市场需求。
- 消费群体扩大:2000 年至 2008 年是国内人口出生率较高的时间段,2025 年这些 “00 后” 开始逐渐进入职场,购车需求增加,为电车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 市场销量预期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 1650 万辆(含出口)左右,增速接近 30%,渗透率超过 50%,内需有望达到 1500 万辆,渗透率超过 55%。在行业整体增长态势下,主流企业纷纷提升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如吉利汽车 2025 年新能源车目标为 150 万辆,同比增长 69%,渗透率预期超过 55%;小米集团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为 30 万辆等。
- 成本降低:
- 规模效应显现: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规模化优势逐步彰显。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超 1000 万辆,多个月份渗透率超过 50%,随着产量增加,总体成本下降成为必然趋势。
- 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基本健全,特别是锂原料、动力电池、芯片等价格趋于稳定,有利于新能源车企继续降低成本。
- 技术发展推动:
- 智能化加速:基础智能化将进入全面覆盖阶段,2025 年乘用车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的渗透率或将接近 65%。AI 技术应用于电车,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属性和娱乐属性,并应用于车企 “研、产、供、销、服” 全流程,大幅提升企业的经营与组织效率。
- 电池技术创新:如奇瑞汽车自研的固态电池已经实现 400Wh/kg 的能量密度,2025-2026 年期间将把能量密度提升到 600Wh/kg,让纯电动汽车的 CLTC 纯电续驶里程突破 1500 公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车企盈利提供有利条件。
- 车企自身能力提升:
- 降本战略有效:车企通过内部挖潜降本,如零跑汽车对芯片、雷达等部分零部件自研和平台化,实现不同车型的零部件共享,还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低毛利率或亏损车型的产量,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
- 市场拓展有道:“出海” 成为车企盈利或实现销量目标的重要支撑。如零跑汽车与 Stellantis 合作,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欧洲门店数量计划从 2024 年的 300 余家增长到 2025 年的近 500 家;小鹏汽车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将业务拓展至全球超过 60 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