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并没有淘汰无轨电车,无轨电车在部分城市仍在运营,并且在 “双碳” 目标背景下,通过技术革新重新焕发活力。不过,此前一些城市减少或淘汰无轨电车,主要有以下原因:
- 基础设施方面
- 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无轨电车需要建设架空线网和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初期投资成本较高。而且线网的维护也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后期维护成本也不容小觑。相比之下,纯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桩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 线路灵活性差:无轨电车依赖架空线网行驶,线路固定,改道或扩展需要调整线网,灵活性低于纯电动公交车。如果遇到道路施工、交通管制等情况,无轨电车的运营容易受到影响。
- 占用空间与影响景观:架空线网会影响城市景观,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或对城市风貌要求较高的区域。此外,无轨电车的线杆等设施也需要占用一定的道路空间,可能会对交通拥堵产生一定影响。
- 车辆技术方面
- 传统无轨电车脱线能力有限:早期的无轨电车依赖线网,脱离后行驶距离短,一旦遇到线网故障或特殊情况,车辆可能无法继续行驶,导致交通堵塞。不过,现代双源无轨电车的问世,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 车辆自身问题:无轨电车车辆负荷较大,单车用电量明显上升,电机容量大,整体温升和发热量大,容易引起绝缘老化,威胁设备和人身安全。
- 运营效率方面
- 受其他交通参与者影响大:无轨电车缺乏独立路权,运行过程中易受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影响,导致行驶速度不稳定,运营效率受到一定限制。而 BRT 快速公交系统可以为无轨电车提供专用快车道,解决这一问题。
- 线路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的无轨电车线路规划可能不够科学,与其他公交线路重合度高,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客流需求,导致客流量较低,运营效益不佳。如 2025 年 2 月洛阳取消的 102 路无轨电车,该线路走向与多条线路重合,客流量较低,社会效益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