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2025 年表现较为突出的电车厂家有比亚迪、特斯拉、吉利等,很难简单地评判哪家最 “牛逼”,以下是一些主要厂家的情况分析:
- 比亚迪:2025 年 1-2 月累计销量达 62.3 万辆,同比增长 92.5%,2 月销量 31.8 万辆,几乎相当于第二名吉利的三倍。其拥有 DM-i 混动系统与刀片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构建起强大的护城河。旗下车型覆盖从入门到高端的全价位段,如宋 Pro DM、海鸥等均跻身细分市场销量前列。此外,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已超 20%,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在新加坡登顶销量榜首,超越丰田、特斯拉,全球布局加速。2025 年 3 月 17 日发布的超级 e 平台,更是凭借 “兆瓦闪充” 技术、全球首款 3 万转电机以及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等创新,开启了电动车与燃油车性能比肩的新时代。
- 特斯拉:尽管 2 月销量仅 3 万辆,排名跌至第六,但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Model Y 仍以 25,694 辆的成绩蝉联 SUV 销冠,随着 Model Y 焕新版正式交付后,12 周销量为 17,000 辆,环比增长 1730 辆,月销回到 5 万甚至冲击 6 万辆很有希望。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不断升级,推动着智能驾驶的发展。
- 吉利:2 月销量 9.8 万辆,稳居厂商榜第二。银河系列成为主力,其中星愿以 28,146 辆的销量表现出色,定位新质感灵动纯电轿车,精准锁定了预算有限、注重性价比的年轻群体以及追求灵活通勤与实用性的家庭用户。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成效显著,极氪、领克等品牌也贡献了不少销量,其雷神混动技术将热效率提升至 46%,技术突破持续强化产品竞争力。
- 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小米汽车表现亮眼。小米 SU7 作为首款车型,1 月以 22,897 辆的成绩冲至总榜第四,2 月预估销量超 2 万辆,极可能首次跻身厂商销量前十。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样被寄予厚望,其凭借科技品牌的优势,在智能座舱、车机互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且以高性价比策略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目标剑指年度 30 万辆。
- 小鹏:以 2.9 万辆销量紧咬特斯拉,MONA M03 等车型凭借科技感抢占年轻市场。小鹏的 XNGP 系统覆盖 200 多个城市,订单转化率提升 20%,在智能驾驶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其车型在设计上也更注重年轻化和个性化。
总之,不同厂家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势。比亚迪在销量、技术多元化和全球化布局上优势明显;特斯拉在品牌影响力和自动驾驶技术上较为突出;吉利在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方面表现出色,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技术积累;小米作为新势力,具有科技基因和创新能力;小鹏则在智能驾驶和年轻化市场方面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