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产品规划中尚未明确提及 10 万元以内的车型。从现有资料来看,小米汽车的重心仍集中在中高端市场,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售价在 23 万 - 30 万元区间,增程版 SUV “昆仑” 预计起售价为 15 万元左右,计划于 2025 年底亮相、2026 年上市。以下从市场策略、技术布局、竞争环境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产品线
- 中高端纯电车型主导
小米首款轿车 SU7 自 2024 年上市以来表现亮眼,2024 年销量超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为 30 万辆。在此基础上,小米计划推出更高端的 SU7 Ultra(预售价 81.49 万元)和 SUV 车型 YU7(单电机版 23 万元起,双电机版 30 万元起),进一步巩固 20 万 - 40 万元市场。
- 技术亮点: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1.97 秒,CLTC 续航 620km;YU7 则配备激光雷达和自研智驾系统,支持原地掉头等功能。
- 增程车型试水低价市场
内部代号 “昆仑” 的增程 SUV 预计 2025 年底亮相,起售价约 15 万元,定位中大型 SUV,采用三排座椅布局。这一车型可能通过增程式技术降低成本,同时利用小米生态链优势提升智能化体验,成为其首款 “走量” 车型。
二、10 万元以内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与成本挑战
- 电池成本控制
10 万元以内的电动车需将电池成本压缩至 5 万元以下。小米虽在 2025 年 4 月获得 “极片及电芯” 专利,可提升电解液浸润速度和能量密度,但该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电池成本。目前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约 0.6 元 / Wh,一辆续航 300km 的车型(电池容量 40kWh)仅电池成本就需 2.4 万元,加上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整车成本难以压至 10 万元以内。
- 供应链整合能力
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经验可部分迁移至汽车行业,但汽车零部件复杂度远超手机。例如,SU7 的零部件供应商超过 200 家,涉及芯片、传感器、热管理系统等。若要推出低价车型,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高度垂直整合,这对初入汽车行业的小米来说仍需时间。
(二)市场竞争格局
- 现有竞品分析
10 万元以内市场已被五菱宏光 MINI EV(3-5 万元)、比亚迪海鸥(7-9 万元)、长安 Lumin(5-7 万元)等车型占据,这些产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简化配置实现低价。例如,五菱宏光 MINI EV 年销量超 50 万辆,凭借供应链规模优势将成本控制在极致。
- 用户需求与品牌定位
10 万元以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且更注重续航、空间等基础性能。小米若以 “高性价比” 切入,可能面临品牌形象稀释的风险 —— 其首款车型 SU7 主打高端智能,突然推出低价车型可能导致用户认知混乱。
(三)小米的潜在机会
- 生态链协同
小米可通过整合智能家居、IoT 设备等生态资源,为低价车型赋予差异化竞争力。例如,用户可通过小米手机远程控制车辆,或在车上直接调用米家设备。
- 区域市场策略
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10 万元以内电动车需求旺盛。小米可探索 “以旧换新”、金融分期等模式,降低购车门槛,同时利用线下门店扩张(2025 年计划新增数百家体验店)提升渠道覆盖。
三、未来可能性:2026 年或成关键节点
若小米计划推出 10 万元以内车型,可能需在以下方面突破:
- 电池技术突破:固态电池或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可显著降低成本。小米已投资卫蓝新能源(固态电池企业),预计 2026 年前后相关技术可能成熟。
- 产能规模效应:北京亦庄工厂二期 2025 年产能将提升至 40 万辆 / 年,若后续扩产至百万级,可摊薄固定成本。
- 政策支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虽逐步退坡,但地方政府可能通过税收优惠、充电设施建设等方式间接降低车企成本。
四、总结:2025 年暂无计划,2026 年值得期待
综合现有信息,小米在 2025 年的重心仍是中高端市场,10 万元以内车型短期内难以推出。但随着技术进步、产能扩张和市场竞争加剧,小米可能在 2026 年前后试水低价市场,或通过子品牌(如 “红米汽车”)实现差异化布局。消费者若关注小米的低价车型,建议持续关注其电池技术进展、供应链动态及官方战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