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谁做的

2025-04-16 17:48:30  阅读 20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谁做的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负责人仍是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他不仅是小米汽车战略的总设计师,还通过密集的管理层调整和亲自推动交付目标,持续强化对汽车业务的直接掌控。

一、雷军的核心角色


  1. 战略决策与资源整合
    雷军在 2021 年宣布造车时即明确表示 “押上人生全部声誉”,并将汽车业务定位为小米 “第四次创业”。2025 年,他延续了这一高强度投入,例如:

    • 交付目标提升: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台上调至 35 万台,较 2024 年 13.5 万台的交付量实现翻倍增长。
    • 技术投入:主导 300 亿元研发资金的分配,重点投向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 AI 大模型,其中 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四季度单季投入 73 亿元。
    • 产品定义:亲自参与 SU7 Ultra、YU7 等车型的设计与定价,例如 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起售价对标保时捷、特斯拉等豪华品牌。

  2. 组织架构调整
    2025 年 2 月,小米对汽车业务管理层进行重大调整,核心高管全部直接向雷军汇报:

    • 智能制造:原北汽极狐高管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负责将月产能从 2.2 万辆提升至 2.5 万辆。
    • 供应链与质量:麦格纳出身的黄振宇兼任供应链部和质量部总经理,强化供应链韧性与品控。
    • 产品研发:小米老兵于锴出任产品部总经理,刘黎负责智能座舱与 App 研发,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落地。


二、管理团队的分工与协作


雷军通过 “老将 + 新兵” 组合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完整管理体系:

  1. 传统车企经验

    • 于立国(原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主导工厂扩建与生产流程优化,2025 年目标将 SU7 系列产能提升至月产 3 万辆。
    • 黄振宇(原麦格纳中国区高管):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确保宁德时代电池、英伟达芯片等核心部件的稳定供应。

  2. 小米内部骨干

    • 于锴(小米互联网三部原负责人):从智能座舱筹备转岗至产品部,推动 SU7 Ultra 和 YU7 的技术迭代。
    • 刘黎(小米生态链产品专家):负责智能座舱与 App 的用户体验,实现小米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联动。

  3. 外部人才引进

    • 张铎(清华系 AI 专家):领导万卡 GPU 集群建设,推动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 罗福莉(95 后 AI 天才):以千万年薪加盟,主攻自动驾驶算法研发。


三、雷军的战略布局与行业影响


  1. 产能与渠道扩张

    • 2025 年计划将门店总数从 200 家增至 2 万家,通过 “面积升级 + 生态融合” 策略构建一站式体验场景。
    • 与宁德时代在上海车展相邻设展,强化供应链协同效应。

  2. 技术破局与生态整合

    • 发布 SU7 Ultra 等高性能车型,以 “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30 公里” 等参数冲击高端市场。
    • 构建 AI 大模型平台,实现智能座舱与小米生态的深度融合,例如多屏协同、全景座舱设计等获德国 iF 设计奖。

  3. 行业竞争策略

    • 雷军提出 “卷死合资品牌”,通过效率革命(如 35 万辆年交付目标)和生态整合(如 “人车家全生态”)重塑行业格局。
    • 对比亚迪等先行者表示敬意,但强调小米的差异化路径:“比亚迪用 10 年突破 30 万辆,小米目标用 1 年实现 35 万辆”。


四、未来挑战与风险


尽管雷军展现出对汽车业务的绝对掌控,但小米仍面临多重考验:

  • 产能瓶颈:2025 年 1 月销量 2.2 万辆,但订单已排至半年后,需在 2025 年二季度前实现月产 2.5 万辆的目标。
  • 质量管控:黄振宇兼任质量部总经理,凸显小米对品控的焦虑,尤其是在 SU7 Ultra 等高价位车型上。
  • 市场竞争:威马、高合等品牌退出市场,行业洗牌加剧,小米需在 2025 年通过双车战略(SU7 系列 + YU7)巩固市场份额。

综上,雷军在 2025 年仍以 “指挥官” 角色主导小米汽车的战略方向与关键决策,其管理团队则通过 “传统车企经验 + 小米生态基因” 的组合,推动产能提升与技术创新。这种 “强总部 + 专业化分工” 的架构,既是小米汽车快速扩张的保障,也考验着雷军的统筹能力与战略定力。

小米汽车谁做的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7834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