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是小米汽车加速扩张与技术突破的关键一年,其首款车型 SU7 系列持续热销,新车型 YU7 即将上市,同时产能提升与智能化技术落地成为核心战略。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全面解析:
一、销量目标与市场表现
- 销量目标:小米汽车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第一季度累计交付 7.56 万辆,完成率 21.61%。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环比增长 21.8%,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
- 市场地位:小米 SU7 系列在 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榜中排名第五,累计交付 19.6 万辆,未交付订单超过 18 万台,显示市场需求旺盛。但受安徽 SU7 事故影响,事故后首周销量下滑至 0.5 万辆,排名降至第 21 位,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 25%。
二、新车型布局与产品矩阵
- SU7 系列:
-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起售价 52.99 万元,搭载四电机系统,最大功率 2054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配备碳陶瓷制动盘、激光雷达和端到端全场景智驾(HAD),上市 2 小时大定突破 1 万台。
-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31 台,通过 OTA 升级修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缺陷。
- YU7(首款 SUV):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 6-7 月上市,提供单双电机版本,续航 675-770 公里,起售价约 22.59 万元。预售阶段已吸引大量关注,产能优先保障 Pro 和 Max 版,标准版因产能问题推迟发布。
三、技术突破与智能化进展
- 智能驾驶:
-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2025 年 2 月正式发布,支持从停车位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轨迹更拟人化,急加速 / 刹车减少 40%。
- 覆盖城市:2024 年已实现 100 城 NOA 领航,2025 年计划扩展至全国,支持无图城市 NOA 和端到端 3.0 功能。
- 底盘与动力:
- 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包括全主动悬架(调节速度为空气弹簧 100 倍)、超级四电机系统(原地掉头)、48V 线控制动 / 转向系统,原生支持完全自动驾驶。
- 三电技术:SU7 Max 搭载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充电 5 分钟续航增加 220 公里,电池体积效率 77.8%,采用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
四、产能扩张与供应链管理
- 工厂建设:北京二期工厂 4 月 16 日完成规划验收,6 月中旬竣工,7-8 月投产,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总产能达 45 万辆。三期工厂规划用地已公示,未来可能进一步扩产。
- 供应链优化:通过产线挖潜和供应商协同,2024 年实际产量超设计产能 15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等提供电池,博世、汇川联合动力等供应核心零部件。
五、市场策略与生态整合
- 渠道扩展: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门店达 235 家,4 月计划新增 33 家,覆盖保定、汕头等 7 城,服务网点增至 127 个。
- 生态联动:以小米澎湃 OS 为基础,实现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连接,车机启动时间 1.49 秒,支持多任务柔性框架和个性化桌面。
- 价格策略:SU7 系列定价 21.59 万 - 52.99 万元,主打 “科技平权”,对标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竞品。
六、挑战与应对
- 事故影响:安徽 SU7 事故导致短期销量下滑,但小米通过承担维修费用、升级自动泊车系统、启动内部调查等措施缓解舆论压力,门店人流未受显著影响。
- 产能压力:当前产能限制导致订单积压,二期工厂投产后将逐步缓解,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交付能力显著提升。
- 竞争加剧:面临小鹏、理想、特斯拉等品牌的价格战与技术竞争,小米需通过生态优势和性价比巩固市场地位。
七、国际化布局
- 海外拓展:计划优先进入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依托小米之家海外门店试水销售,2026 年后逐步进军欧洲。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工厂开放常态化参观,提升品牌国际认知度。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 SU7 系列的市场热度、YU7 的产品补充、产能释放及智能化技术突破,有望在新势力中保持第一梯队地位。尽管面临事故舆情和产能挑战,但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与供应链整合能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若能持续优化交付效率、强化品牌信任,小米汽车或将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