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总投入已累计超过 300 亿元,其中 2025 年的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 300 亿元。这一数据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公开发言中明确提到的。结合小米 2024 年财报及最新行业动态,其 2025 年的支出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一、研发投入:技术突破的核心引擎
- 年度研发预算: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预计超过 300 亿元,占小米集团全年研发总预算的约 75%。这一投入主要用于智能驾驶、电池技术、车联网生态等领域。例如,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达 35 亿元,重点开发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计划在 2025 年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
- 技术成果转化:高研发投入已转化为实际产品竞争力。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 V8s 电机采用 960MPa 超高度硅钢材料,转速达 27200rpm,刷新全球纪录;CTB 电芯倒置技术提升电池包安全性的同时,释放更多车内空间。这些技术的突破直接支撑了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 ——2024 年 SU7 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二、生产与供应链:产能扩张的关键支撑
- 工厂建设: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总投资约 630 亿元,其中一期工厂年产能已通过双班生产提升至 30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新增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将达 45 万辆。二期工厂的扩建涉及土地购置、设备升级等资本开支,2024 年小米资本开支已超 100 亿元,2025 年预计进一步增加。
- 供应链管理:小米通过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从 38% 至 61%)和供应商协同(如宁德时代、高通等)降低生产成本。2024 年 SU7 单车亏损从 6 万元降至 4.53 万元,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接近特斯拉水平。
三、市场与渠道:品牌与销量的双重驱动
- 营销投入:小米汽车 2025 年推出多项购车补贴政策,包括最高 2 万元的直接补贴、免息分期、终身免费智驾服务等,单台补贴成本约 1.2 万元。此外,SU7 Ultra 的高端化策略(起售价 52.99 万元)进一步提升品牌溢价,其上市 2 小时订单破万,推动 2025 年一季度营收增长。
- 渠道扩张:小米汽车采用 “直营 + 合作” 模式,截至 2025 年 4 月,已开设 216 家汽车门店,并与 1.3 万家小米之家协同销售。门店建设及运营成本约占总支出的 10%。
四、财务与资本:应对长期挑战的资金布局
- 融资与资本开支:2025 年 3 月,小米通过配股融资 425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397 亿元),主要用于汽车业务的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花旗银行测算,2025 年小米资本开支将突破 105 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占比超 70%。
- 亏损与盈利预期:尽管 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亏损已收窄至 7 亿元,预计 2025 年一季度亏损进一步缩小至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且毛利率提升至 25%,毛利可达 218.75 亿元,有望实现年度盈利。
五、风险与不确定性
- 产能爬坡压力:二期工厂投产进度若延迟,可能制约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达成。当前 SU7 交付周期仍长达 40 周,产能瓶颈尚未完全突破。
- 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价格战可能压缩小米溢价空间。例如,特斯拉 Model Y 2025 款起售价下探至 24.98 万元,直接冲击小米 SU7 的市场份额。
-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的普及可能导致现有产线贬值,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
总结:300 亿背后的战略逻辑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 300 亿元研发投入,不仅是对技术壁垒的突破,更是对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深度布局。通过 “研发 + 生产 + 营销” 的三位一体投入,小米正在将手机业务的 “性价比” 基因复制到汽车领域,试图以规模效应和生态协同打破传统车企的盈利困局。然而,在产能、竞争和技术迭代的多重压力下,小米能否将投入转化为持续的市场优势,仍需时间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