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以自建工厂为主导,同时结合供应链协同与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度协作,形成了多元化的生产体系。以下是具体的生产布局与核心信息:
一、自建工厂:北京超级工厂(南北双基地)
1.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
- 产能与进展: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4 月启动小米 SU7 的交付。截至 2025 年 3 月,该工厂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20 万辆,月均产能达 2.2 万台,实际利用率超 200%(双班倒生产模式)。
- 技术优势:工厂拥有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引入 700 余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支撑小米 SU7 系列的高效生产。
- 车型覆盖: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标准版、Max 版、Ultra 版),2025 年计划推出的增程式 SUV YU7(内部代号 N3)也将在此投产。
2. 北京亦庄二期工厂
- 建设进度: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启动,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规划:投产后年产能 15 万辆,与一期工厂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支撑小米汽车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战略意义:二期工厂将重点生产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并为后续车型(如 MX11 纯电 SUV)提供产能支持。
3. 武汉工厂
- 规划与进展:武汉工厂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毗邻小鹏、路特斯等车企。项目于 2025 年 3 月备案,计划 5 月开工,预计 2026 年投产。
- 产能定位:初期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主要辐射华中市场,为 2026 年百万辆产销目标奠定基础。
二、代工合作:早期辅助与产能补充
1.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BAW)
- 合作背景:2023 年工信部公示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 BAW,该公司曾为小米 SU7 提供早期代工支持。
- 现状:随着自建工厂产能释放,BAW 的代工角色逐渐弱化,2025 年主要承担部分零部件生产(如车身结构件),而非整车制造。
2. 东风云峰工厂
- 潜在合作:小米计划利用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与岚图汽车共享产线,预计 2025 年底前投产。此举旨在快速提升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供应链与合作伙伴:技术协同与生态整合
1.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比亚迪弗迪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为小米 SU7 提供动力支持,其中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 SU7 刷新纽北赛道记录。
- 电机:汇川技术旗下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提供驱动电机,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系统。
-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纵目科技(ADS 系统)、地平线(智能驾驶芯片)等企业为小米汽车提供技术支持。
2. 战略合作伙伴
- 北汽新能源:双方在智能制造、能源管理等领域展开合作,北汽新能源为小米汽车提供产教融合资源与技术支持。
- 华为: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进行技术协同,小米 SU7 支持鸿蒙智行生态。
四、生产模式与未来布局
1. “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的双轨制
- 自建工厂(北京、武汉)是 2025 年生产主力,代工合作(BAW、东风云峰)作为产能补充,应对市场需求波动。
- 武汉工厂投产后,将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分散供应链风险,缩短交付半径。
2. 技术驱动与产能升级
- 北京工厂通过引入 AI 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目标 2025 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
- 武汉工厂规划采用 “黑灯工厂” 模式,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支撑 2026 年百万辆目标。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以北京超级工厂为核心,辅以武汉工厂的建设与代工合作的灵活调配,形成 “自主生产 + 生态协同” 的多元格局。自建工厂凭借高度自动化与技术创新,主导小米 SU7 系列及新车型的量产;代工合作则作为产能补充,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这一布局不仅体现了小米对供应链的深度把控,也为其长期的市场扩张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