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双工厂布局,同时武汉基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具体工厂情况如下:
一、北京生产基地:双工厂协同运营
- 一期工厂
北京亦庄工厂是小米汽车首个量产基地,于 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该工厂采用高度智能化生产线,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及电池车间六大核心工艺。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90%。2025 年通过产线优化,月产能从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支撑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台上调至 35 万台。
- 二期工厂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东侧,2024 年 7 月拿地后 “交款当天即开工”,仅用 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二期工厂占地面积 53.1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该工厂预留 52 公顷扩展用地,为后续车型(如小米 YU7)和产线升级做准备。
二、武汉基地:南北双枢纽战略落地
- 工厂定位
武汉工厂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该基地将承担华中市场产能供给,目标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缩短交付半径。
- 建设进展
武汉工厂于 2025 年 3 月完成备案审批,5 月启动扩建项目,新增 7 条焊接生产线及 68 台机器人,主要生产小米 N3 车型前副车架。整车制造工厂预计 2025 年底前动工,2026 年实现量产,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助力小米冲击百万辆年销目标。
三、产能布局逻辑与行业影响
- 快速扩产动因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较 2024 年增长 156%。北京二期工厂的加速投产(原计划 2025 年底,现提前至年中)直接响应订单压力。2024 年 SU7 订单超 15 万辆,2025 年新增 YU7 车型,产能缺口倒逼产能爬坡。
- 智造新标杆
北京工厂采用 “超级工厂” 模式,集成消费电子供应链管理经验,实现压铸、电池车间等专属工艺的数字化协同。武汉基地则依托武汉经开区成熟的汽车产业生态,降低生产成本。
- 行业启示
小米从拿地到二期工厂规划验收仅用 9 个月,刷新行业建设速度纪录。这种 “快速拿地 - 高效建设 - 弹性扩产” 模式,可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能竞赛进入 “百万辆级” 新阶段。
四、其他工厂动态
- 上海工厂
此前传闻的上海工厂尚未有官方进展,当前重心仍在京汉两地。 - 合作与收购
小米已明确否认收购恒大、现代工厂计划,坚持自主建厂路线。
总结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投产北京一期工厂,二期工厂将于年中加入产能序列,武汉基地进入建设阶段。全年预计形成北京双工厂(30 万辆)为主、武汉基地(规划中)为辅的生产格局,支撑 35 万台交付目标。这种 “南北双枢纽” 布局既分散供应链风险,又强化区域市场供应链风险,又强化区域市场渗透,为后续车型迭代和销量增长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