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制造主体呈现自建工厂主导、代工合作补充的多元化格局。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自建工厂:核心生产基地
小米汽车的核心制造能力依托于北京亦庄超级工厂,这是其自主掌控生产流程、保障品质的关键布局。该工厂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 630 亿元,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目前已成为小米汽车的主力生产基地。
1. 工厂规模与产能
- 一期工厂: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一期工厂已实现单月交付超 2.5 万辆,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
- 二期工厂:2024 年动工,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预计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采用智能化生产线,支持更高效率的生产,目标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满产。
2. 技术与生产能力
- 六大车间: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等全产业链环节,其中压铸车间采用 9100T 压铸机,实现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
- 智能化生产:工厂引入 AI 质检系统、无人物流车等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 40%。例如,总装车间的视觉检测系统可在 30 秒内完成整车外观缺陷识别。
3. 产能目标
2025 年,小米汽车计划冲刺全年交付 35 万辆的目标,其中自建工厂贡献约 30 万辆,剩余 5 万辆由代工合作补充。
二、代工合作:产能补充与资质支持
尽管自建工厂是核心,但小米仍通过代工合作快速提升产能并获取生产资质。目前明确的代工方包括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
1. 北汽集团:首款车型的生产伙伴
- 合作背景: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合作主要是为了快速获取生产资质,解决初期自建工厂产能爬坡期的需求。
- 代工车型:小米 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截至 2025 年 3 月,该车型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其中约 30% 由北汽代工生产。
- 生产地址:北汽代工的车辆实际在小米亦庄工厂完成总装,北汽仅提供生产资质支持,而非物理工厂代工。
2. 东风汽车:新车型的代工探索
- 合作动态:2025 年 1 月,有消息称东风汽车与小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为小米代工生产部分车型。目前尚未明确具体车型,但推测可能涉及 2025 年计划推出的增程式 SUV 或入门级车型。
- 产能规划:东风代工的年产能预计在 5 万辆左右,主要用于补充自建工厂在特定车型上的产能缺口。
三、供应链协同:技术与零部件支持
小米汽车的制造能力还依赖于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涵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核心环节。
1. 电池与电驱系统
- 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支持小米 SU7 Max 版的 800V 高压平台,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比亚迪(弗迪电池):提供磷酸铁锂电池,覆盖小米 SU7 标准版和 Pro 版,成本较三元锂电池低 15%。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支持小米 SU7 的零百加速 2.78 秒。
2. 智能驾驶与座舱
- 地平线:提供征程 5 芯片,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小米自研的 BEV+Transformer 算法已实现城市 NOA 功能。
- 德赛西威: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高通 8295 芯片,实现语音深度控车、跨设备互联等功能。
3. 车身与底盘
- 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系统,支持小米 SU7 Ultra 的魔毯功能,提升操控稳定性。
- 博世:提供 ESP 10.0 车身稳定系统和 DPB 线控制动系统,响应速度较传统液压系统提升 30%。
四、未来布局:全球化与产能扩张
小米汽车的制造体系正在向全球化延伸,同时进一步优化产能结构。
1. 海外工厂规划
- 印度工厂:2025 年 3 月,小米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署协议,计划投资 90 亿元建设年产能 10 万辆的工厂,主要生产入门级电动车,目标覆盖东南亚市场。
- 欧洲工厂:与匈牙利政府洽谈建厂事宜,预计 2026 年启动,初期产能 5 万辆,辐射欧洲市场。
2. 技术研发投入
- 2025 年研发预算:雷军宣布 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将增至 300 亿元,重点用于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全栈自研智驾算法等领域。
- 大模型赋能:搭建万卡 GPU 集群,训练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目标在 2025 年底实现城市道路无图化智驾。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制造体系以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为核心,通过自建工厂主导 + 代工合作补充的模式,实现年产能 35 万辆的目标。同时,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和全球化布局,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海外工厂建设,小米汽车的制造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加速实现 “卷死合资品牌” 的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