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形成 **“北京双工厂 + 武汉基地”** 的产能布局,具体进展如下:
一、北京超级工厂:核心生产基地
1. 一期工厂
- 现状:已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9 万辆。
- 优化升级:通过产线调整,日产能从初期不足 300 辆提升至 400 辆,月产能突破 1.2 万辆。
- 功能定位:承担小米 SU7 系列的生产,2025 年计划通过双班制进一步提升产能。
2. 二期工厂
- 建设进展: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启动试生产,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规划: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可满足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 85%。
- 技术升级:采用一体化压铸、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生产效率较一期提升 30%。
二、武汉生产基地:战略储备
- 规划详情:占地 2000 亩,紧邻小鹏、路特斯工厂,规划年产能 40 万辆。
- 建设进度:2024 年启动土地平整,2025 年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 2026 年投产。
- 战略意义:辐射华中市场,分散供应链风险,未来可能生产小米汽车的中低端车型。
三、代工合作:补充产能
- 历史合作:2024 年曾与北汽蓝谷、江淮汽车等洽谈代工,SU7 初期部分车型由北京汽车集团代工。
- 当前状态:自建工厂产能提升后,代工比例已从 30% 降至不足 10%,主要用于应对短期订单波动。
四、2025 年产能支撑
- 总产能:北京双工厂 30 万辆 + 武汉基地(未投产),实际可用产能约 25-28 万辆。
- 交付目标:雷军宣布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缺口将通过武汉基地提前投产或进一步优化产线填补。
- 供应链保障: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签订长期协议,电池供应可满足 50 万辆年产能需求。
五、工厂技术亮点
- 智能化:北京工厂采用小米自研的 “车云协同” 系统,生产效率提升 40%。
- 绿色制造:二期工厂光伏覆盖率达 60%,年减少碳排放 12 万吨。
- 柔性生产:可同时生产 SU7、YU7 等 5 款车型,切换时间缩短至 2 小时。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已拥有北京双工厂,并通过武汉基地布局未来产能。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其年产能将跃居新势力前列,为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坚实支撑。自建工厂的技术优势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正推动小米从 “跨界玩家” 向 “主流车企” 快速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