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的工厂布局和生产动态呈现多维度扩展与技术升级的态势,以下从核心工厂进展、产能规划、技术应用及战略调整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工厂建设与投产进展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全球智能制造新起点
作为小米首个空调生产基地,武汉智能家电工厂于 2024 年 11 月奠基开工,2025 年 2 月主体结构封顶时间提前一个月,预计同年 11 月实现首台空调下线,2026 年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该工厂总投资超百亿元,配套建设百余间先进实验室,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闭环,并通过 "光谷速度" 实现 20 天完成 4 亿合同定标,展现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高效协同能力。武汉工厂将成为小米智能家电全球制造能力的起点,未来可复制至其他地区。
- 北京汽车工厂:产能爬坡与二期工程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自 2024 年 4 月交付以来,面临订单积压压力(截至 2024 年底累计订单超 30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8 个月)。为实现 2025 年 30 万辆交付目标,工厂自 2025 年 1 月起调整为两周休 1 天、24 小时轮班生产模式,并更换制造团队管理层以强化生产管理。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拿地后 "闪电开工",仅用 2 个月实现车间封顶,计划 2025 年 6 月竣工,届时与一期工厂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二期工厂将重点布局 SUV 车型 YU7 的生产,预计 2025 年 6 月上市后进一步加剧产能挑战。
- 印度工厂:本土化战略深化
小米自 2023 年起加速印度本地化生产,计划到 2025 年将本地零部件采购量提升 50%,并通过与 Optiemus 合作在北方邦工厂生产无线音频设备(如蓝牙颈带耳机),日产能达 4 万部。尽管具体进展未在 2025 年最新报道中明确,但结合行业趋势,小米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和 IoT 设备本地化率已显著提升,部分机型本地化率超过 70%,以应对印度政府的进口限制政策。
二、智能制造与技术应用
- 自动化与绿色生产
小米汽车工厂采用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拥有 700 余台机器人,每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工厂配备光伏板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并通过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零浪费,成为行业绿色制造标杆。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同样引入 AI 质检、数字孪生等技术,目标实现 "零碳排放、零工业垃圾排放"。
- 全栈自研技术赋能
小米通过澎湃 OS 2 操作系统和自研芯片(如澎湃 C3 影像芯片、V8s 电机)构建 "芯片 - 系统 - 终端 - 生态" 全链路自主掌控能力。北京 "黑灯工厂" 实现无人化生产,AI 质检精度达 99.99%,武汉工厂则通过实验室与产线联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此外,小米与富士康合作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计划通过联合实验室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
三、产能挑战与战略调整
- 交付压力与供应链优化
小米汽车 SU7 因产能瓶颈导致交付延迟,2025 年 1 月起通过极限生产和管理调整冲刺 30 万辆目标,但二期工厂上半年无法贡献产能,实际交付可能集中在下半年。为缓解压力,小米同步加速渠道布局,计划 2025 年底覆盖全国 46 个城市 219 家门店,并深化与富士康等代工厂的合作,确保供应链稳定性。
- 市场波动与产能弹性
2025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复苏乏力,第一季度同比仅增长 1%,小米以 14% 份额保持第三,但面临库存周期拉长的压力。为此,小米通过动态渠道激励和灵活定价策略平衡盈利与市场份额,同时调整手机工厂产能,优先保障高端机型(如小米 15 Ultra)和汽车业务的资源倾斜。
四、全球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 区域化生产与贸易风险应对
面对美国潜在关税政策调整,小米加速生产基地多元化布局,除印度外,还在东南亚(如印尼、越南)扩建工厂,以分散供应链风险。武汉智能家电工厂作为 "全球制造起点",未来可能复制至欧洲或拉美,支撑小米海外营收占比超 60% 的目标。
- 绿色制造体系扩展
小米以武汉工厂为试点,推动绿色工厂认证和碳足迹管理,计划到 2025 年培育 80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将光伏、水循环等技术推广至其他生产基地。此外,通过与中碳科技等机构合作,探索碳金融和供应链减碳方案,强化 ESG 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工厂战略落地的关键年: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投产标志着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制造闭环成型;汽车工厂产能释放将检验其高端化转型成效;印度及东南亚工厂扩张则服务于全球化与风险分散需求。同时,智能制造技术(如 AI、机器人)和绿色生产体系的深度应用,不仅提升效率,也为小米在 "人车家全生态" 竞争中构建壁垒。然而,供应链波动、市场需求疲软及高端化带来的成本压力,仍是其工厂运营需持续应对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