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布局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武汉为未来战略支点的 “南北双基地” 格局,同时通过技术合作与产能共享进一步扩大产能覆盖。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当前产能核心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工厂紧邻二期项目,两期仅隔一条马路。
建设进展:
- 一期工厂: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通过验收,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并启动量产。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生产模式,实际月产能突破 2.2 万辆,远超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的目标。
- 二期工厂:2024 年 7 月拿地后 “交款当天即开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二期工厂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与一期工厂合计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产能释放:2025 年上半年,一期工厂仍承担主力生产任务,二期工厂投产后将逐步承接新车型(如 YU7)的生产,预计下半年产能爬坡后,全年实际交付量有望达到 35 万辆。
二、武汉生产基地:战略储备与未来扩张
选址与规划:
- 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毗邻小鹏汽车、路特斯等车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 项目于 2025 年 1 月启动关键岗位招聘,航拍画面显示工厂占地面积约为小鹏工厂的三倍,规划产能目标直指 2026 年百万辆级。
2025 年进展: - 目前处于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预计 2025 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6 年正式投产。
- 该基地将主要辐射华中市场,并为小米汽车 2026 年 “年产销百万辆” 目标提供产能支撑。
三、产能补充与合作模式
与东风云峰工厂合作:
- 小米正与岚图汽车洽谈共享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计划 2025 年底前投产。若合作落地,将通过 “代工 + 技术输出” 模式快速提升产能,缓解北京工厂压力。
供应链协同: - 北京工厂通过自研泰坦合金、800V 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武汉基地则依托当地汽车产业集群(如东风集团),降低供应链成本。
四、生产基地的战略意义
产能布局逻辑:
- 北京基地:承担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的研发与量产,依托京津冀供应链优势,确保技术迭代与交付效率。
- 武汉基地:瞄准中低端市场,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辐射中西部消费群体。
产能与交付目标: - 2025 年,北京两期工厂合计产能预计达 30 万辆,叠加可能的合作产能,可支撑 35 万辆交付目标。
- 2026 年,武汉基地投产后,小米汽车将形成 “北京 + 武汉 + 合作工厂” 的百万级产能矩阵,为全球化扩张奠定基础。
五、潜在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压力:二期工厂从投产后到实现满产需至少 3 个月调试期,若供应链或设备出现问题,可能影响交付进度。
- 市场需求波动:2025 年第 15 周新增订单未破万辆,显示市场对小米汽车的热度可能存在短期波动,需通过新车型(如 YU7)刺激需求。
- 技术依赖风险:YU7 等新车型依赖英伟达 Thor 芯片,若芯片供应延迟,可能导致量产计划延后。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重心仍集中于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二期工厂的协同运作将支撑其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武汉基地的建设标志着小米汽车产能布局的战略延伸,而与东风云峰的合作则体现了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的策略。未来,随着更多生产基地的落地,小米汽车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进一步扩大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