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推出的车型主要包括小米 SU7 系列和小米御 7(YU7),覆盖了轿车和 SUV 两大品类,展现了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以下是具体车型信息及市场动态的详细解读:
一、小米 SU7 系列:首款量产车型,定义智能纯电标杆
1. 核心车型与定位
- 小米 SU7 标准版:2024 年 3 月 28 日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CLTC 续航 700 公里,起售价 21.59 万元。搭载碳化硅 871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凭借 “性能 + 性价比” 策略迅速成为市场爆款,2024 年 10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 万台,登顶新势力轿车销量榜首。
-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定位高性能纯电轿跑,售价 52.99 万元起。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最大马力 1548PS,零百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800 公里。其赛道性能尤为突出,曾以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刷新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四门量产车圈速纪录,并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 2 分 09 秒 944 的最快量产车圈速。
2. 技术亮点
- 智能驾驶:全系搭载小米全栈自研的 “Xiaomi Pilot” 系统,支持 BEV 动态感知、占用网络技术和端到端大模型,2024 年 12 月起推送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高阶智驾。
- 生态融合: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与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联动,支持五屏互联、无线 CarPlay 和小米 Pad 后排拓展屏,打造 “人车家全生态” 闭环。
- 性能与设计:SU7 Ultra 采用碳纤维车身套件、碳陶制动盘和闭式双腔空气悬架,兼顾赛道性能与日常驾驶;SU7 标准版则以溜背造型、隐藏式门把手和 9 种车身配色吸引年轻用户。
3. 市场表现
- 销量与口碑: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其中 SU7 Ultra 订单突破 1.9 万台,提前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用户群体中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车主占比超 50%,女性用户约占 20%。
- 国际拓展: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Ultra 在欧洲亮相,引发市场关注,计划逐步拓展海外市场。
二、小米御 7(YU7):第二款车型,布局 SUV 市场
1. 车型信息
- 定位与命名:小米御 7(YU7)是小米汽车首款纯电 SUV,2025 年 3 月 28 日正式命名,寓意 “陆地战车,御风而行”。其英文名 “YU7” 与 “御 7” 谐音,延续了小米汽车的命名逻辑。
- 产品参数:车长 4999 毫米,轴距 3000 毫米,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 600 公里以上。采用全域 800V 高压架构、Orin-X 智驾芯片和磷酸铁锂电池,对标特斯拉 Model Y。
2. 市场动态
- 上市计划: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但因设计优化、供应链调整(如英伟达 Thor 芯片供应不稳定)及 SU7 事故舆论影响,推迟至 2025 年下半年。
- 产能准备:小米二期工厂建设完成后,御 7 将实现大规模生产,预计年产能 30 万辆。
三、品牌战略与未来展望
1. 独立造车资质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取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由 “北京小米” 变更为 “小米”,尾标统一为 “小米” 品牌标识,标志着其完全摆脱对北汽的依赖,自主掌控生产与销售。
2. 技术路线
- 智能底盘预研:2024 年 11 月发布小米全主动悬架、超级四电机系统等技术,计划 2026 年量产,进一步提升驾驶体验与智能化水平。
- 充电网络:布局 600kW 液冷超充站,首批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目标 2025 年建成 500 座超级充电站。
3. 产品线扩展
- 高端化探索: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和竞速套装(10 万元)的推出,显示小米尝试突破价格天花板,争夺豪华市场份额。
- 后续车型:据行业传闻,小米正在研发第三款车型,定位中低端市场,计划 2026 年上市,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四、争议与挑战
1. 安全与舆论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标准版在湛江发生碰撞后起火事故,官方初步调查称系电动二轮车锂电池起火引燃,后续将加强电池安全测试与用户教育。
2. 市场竞争
- SUV 领域:御 7 面临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唐 EV 等竞品的激烈竞争,需在智能化和性价比上进一步差异化。
- 高端市场:SU7 Ultra 需与保时捷 Taycan、蔚来 ET7 等车型争夺用户,品牌溢价能力仍需提升。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以SU7 系列和 ** 御 7(YU7)** 为核心产品,在轿车和 SUV 市场双线发力,凭借 “技术普惠” 理念和生态优势快速崛起。尽管面临供应链调整、市场竞争和舆论挑战,但其销量增长与技术突破仍展现出强劲潜力。未来,随着独立造车资质的巩固和产能扩张,小米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