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与蔚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共性的挑战与机遇。以下从技术布局、市场表现、财务健康度及行业趋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布局:智能化与补能体系的博弈
小米汽车在智能化领域持续发力,其核心产品小米 SU7 Ultra 搭载了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Xiaomi HAD),并通过购车权益捆绑终身免费使用权。该系统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已实现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的全国覆盖,用户渗透率达 21.6%。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硬件层面采用双 V8s 电机 + V6s 电机的三电机布局,系统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展现出对性能市场的深度切入。
蔚来则聚焦换电生态建设,截至 2025 年 3 月,其全国换电站数量突破 3206 座,浙江、江苏等省份实现陆域 “换电县县通”。蔚来能源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其换电网络的扩张能力,宁德时代计划对蔚来能源投资不超过 25 亿元,助力换电站建设。在智能化方面,蔚来 ET9 搭载的神玑芯片已实现量产,算力达 1000TOPS,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但受限于硬件成本,该功能仅在 40 万元以上车型中搭载。
二、市场表现:销量目标与交付能力的平衡
小米汽车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 7.56 万辆,完成年度 35 万辆目标的 21.61%,进度优于蔚来。其主力车型 SU7 凭借 21.59 万 - 29.99 万元的定价区间,在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占据 23.7% 的份额,直接对标比亚迪汉 EV 和极氪 001。值得关注的是,小米 SU7 Ultra 通过碳纤维套件、碳陶瓷刹车等赛道化配置,成功打开 5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3 月销量占比达 12%。
蔚来第一季度交付 4.2 万辆,同比增长 40.1%,但仅完成年度 44 万辆目标的 8.85%。其第二品牌乐道表现低迷,1-3 月交付 1.48 万辆,主因品牌认知度不足及电池供应问题。不过,蔚来品牌旗舰车型 ET9 在 3 月下旬启动交付,单月订单突破 5000 辆,展现出高端市场的韧性。
三、财务健康度:盈利路径的差异化探索
小米汽车依托集团资金支持,2024 年研发投入达 241 亿元,占营收比重 12.7%。其成本控制策略初见成效,SU7 标准版通过磷酸铁锂电池和 CTB 技术,将电池成本压缩至 0.65 元 / Wh,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8%。尽管尚未盈利,但小米汽车 2025 年 Q1 毛利率预计达 15.3%,接近特斯拉 Model 3 的水平。
蔚来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2024 年净亏损 224 亿元,研发费用率高达 19.8%。为改善现金流,蔚来于 2025 年 3 月完成 40.3 亿港元港股配售,资金将用于换电网络扩建和固态电池研发。其盈利时间表进一步后延至 2025 年四季度,需依赖乐道品牌销量爬坡及换电合作收益释放。
四、行业趋势:固态电池与全球化竞争
技术迭代方面,固态电池成为行业焦点。蔚来与卫蓝新能源共建实验室,计划 2027 年推出能量密度 400Wh/kg 的全固态电池车型。小米则通过投资卫蓝新能源(持股 3.2%)布局固态电池产业链,但短期内仍以液态电池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小米 SU7 在 3 月交通事故中暴露的液态电池安全问题,加速了行业对固态电池的技术迭代需求。
全球化布局上,蔚来计划 2025 年进入超过 25 个国家,欧洲市场换电站已覆盖挪威、德国等 12 国。小米则通过 SU7 出口右舵版车型试水东南亚市场,泰国工厂建设进度达 65%,预计 2026 年投产。
五、潜在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波动: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产能爬坡缓慢,导致小米 SU7 Ultra 交付周期延长至 12 周。
- 政策风险:欧盟碳关税(CBAM)将于 2026 年实施,蔚来欧洲市场单车成本预计增加 8%-12%。
- 技术路线竞争: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实现 “无图” 城市领航,对小米、蔚来的智驾技术构成压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车型和集团生态协同,在销量增速上占据优势;蔚来则通过换电网络和高端品牌定位,巩固差异化竞争力。两家企业的竞争本质是 “规模扩张” 与 “生态壁垒” 的战略分野。随着固态电池量产临近和全球化竞争加剧,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速,技术迭代速度与资金链健康度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