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三期项目的核心进展集中在产能扩张规划与生产布局优化上。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三期工厂的前期筹备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规划与落地将对小米汽车的产能释放、市场竞争力提升以及长期战略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工厂规划、产能目标、技术创新、市场挑战及未来展望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三期工厂规划:北京亦庄的 "超级工厂矩阵"
- 用地规划与选址
小米汽车三期工厂拟选址于北京亦庄新城 YZ00-0606 街区 0110、0111 地块,紧邻已投产的一期工厂和在建的二期工厂,地理位置高度集中。该地块总面积约 52 公顷,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容积率 1.0,建筑高度限制 60 米,绿地率 15%,为未来产能扩张预留了充足空间。
- 优势:三期工厂与一、二期工厂形成 "三厂联动" 格局,可共享供应链资源、物流网络和人才储备,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例如,相邻布局可减少零部件运输距离,提升生产效率。
- 建设进度与时间节点
三期工厂目前处于规划公示阶段,尚未正式动工。参考二期工厂的建设周期(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年中竣工),三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启动建设,2026 年中或年底投产。若进展顺利,三期工厂将成为小米汽车 2026 年冲击百万产能的关键支撑点。
二、产能目标:2025 年冲刺 35 万辆,三期奠定长期基础
- 当前产能瓶颈与压力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但通过双班倒生产,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已接近极限。2025 年小米设定了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意味着月均产能需提升至 2.9 万辆,而当前一期工厂月均产能仅 2.4 万辆,产能缺口显著。
- 应对措施: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新增产能约 15 万辆 / 年,可缓解部分压力。但三期工厂的规划表明,小米已着手为 2026 年及以后的产能需求提前布局。
- 三期工厂的产能定位
三期工厂的具体产能规划尚未公布,但参考一期(15 万辆)和二期(15 万辆)的规模,三期工厂年产能可能在 15 万 - 20 万辆之间。若加上武汉工厂(规划产能或达 30 万辆 / 年),小米汽车 2026 年总产能有望突破 70 万辆,为实现雷军提出的 "2026 年百万销量" 目标奠定基础。
三、技术创新:从工厂到产品的双重突破
- 生产技术升级
三期工厂可能延续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例如:
- 一体化压铸技术:采用 9100 吨自研压铸机,将 72 个零部件整合为单一压铸件,焊点减少 840 处,车身减重 17%,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800V 高压平台:支持超快充技术,电池包电压达 871V,11 分钟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缩短充电时间。
- 产品技术迭代
三期工厂未来可能生产搭载新一代技术的车型,例如:
- 固态电池车型:计划 2026 年推出,续航突破 1000km,能量密度较现有电池提升 30%。
- 四电机驱动系统: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功能,综合功率可达 2054PS,提升车辆操控性。
四、市场挑战:产能、成本与品牌信任
- 产能爬坡的阵痛
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 2025 年 35 万辆的目标仍面临巨大压力。以当前每周 5100 辆的交付量计算,剩余 39 周需交付 27.3 万辆,平均每周需交付近 7000 辆,产能缺口约 30%。三期工厂的建设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贡献产能,小米需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现有工厂效率来缓解压力。
- 成本控制与盈利难题
小米汽车 2024 年每辆车净亏损 4.53 万元,主要因工厂建设、研发投入等固定成本过高。三期工厂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但规模效应有望摊薄边际成本。若 2025 年交付量达 35 万辆,毛利率可能提升至 20% 以上,亏损收窄至 30 亿元以内。
- 品牌信任与用户体验
长期的 "欠车" 现象可能损害品牌形象。三期工厂投产后,小米需缩短交付周期,提升售后服务网络覆盖,例如增加直营门店和授权服务中心,以增强用户信任。
五、未来展望: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
- 国内工厂矩阵成型
北京三期工厂与武汉工厂(规划 2000 亩,2026 年投产)将形成 "南北呼应" 的产能布局。武汉工厂毗邻小鹏、路特斯等企业,可借助当地成熟的汽车产业链,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 全球化战略试水
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初期可能通过出口 SU7 和 YU7 车型,利用 "人车家全生态" 优势打开市场。三期工厂的产能扩张将为全球化提供支撑,但需应对欧盟的碳排放法规和数据安全要求。
- 技术壁垒构建
三期工厂可能成为小米汽车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例如集成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前沿技术,与华为、特斯拉等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优势。若 2026 年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将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三期项目的核心意义在于产能储备与战略卡位。尽管三期工厂在 2025 年内无法直接贡献产能,但其规划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加速构建 "超级工厂矩阵",为 2026 年的百万销量目标和全球化布局铺路。与此同时,小米需在产能、成本、品牌信任三大维度持续突破,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红海中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