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公开信息,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产能目标已明确提升至35 万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双工厂协同生产、供应链优化及产能爬坡策略。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产能规划与工厂建设进展
- 一期工厂产能突破
小米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通过产线优化(如引入 AI 质检、自动化焊接),2024 年实际交付量已达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超过 90%。2025 年,一期工厂将继续通过三班制生产(需新增约 3000 名工人),预计年产能可提升至 18 万 - 20 万辆。
- 二期工厂投产与产能翻倍
位于通州马驹桥的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总占地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该工厂采用 “黑灯工厂” 标准建设,配备激光焊接、AGV 物流系统等,预计 7 月投产,年底前实现月产能 1.5 万辆,全年贡献约 8 万 - 10 万辆产能。双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为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硬件支撑。
- 武汉工厂规划储备
小米计划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新工厂,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目标年产能 50 万辆。这一布局将为长期产能扩张奠定基础,但 2025 年暂不影响实际交付。
二、供应链与生产效率提升
- 核心零部件供应保障
- 电池: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签订长期协议,2025 年 Q2 起比亚迪刀片电池月供应量将达 1 万套,缓解标准版 SU7 的交付压力。
- 芯片:通过生态链企业(如松果电子)优先供应车规级 MCU,采购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的 1/3,在 2025 年芯片短缺潮中仍能稳定生产。
- 电机:自研 V8s 电机量产爬坡顺利,产能瓶颈已基本解决,四驱版 SU7 交付周期从 40 周缩短至 25 周。
- 生产流程优化
- 模块化生产:采用 “3 分钟换模” 技术,不同车型切换时间减少 70%,提升混流生产效率。
- 质量控制: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整车缺陷率从 0.8% 降至 0.3%,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
三、交付目标与市场需求
- 订单储备与交付节奏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订单超 25 万辆,未交付订单约 8 万 - 10 万辆,其中高配版(Max 版)占比 55%。按 35 万辆目标计算,2025 年需实现月均交付 2.9 万辆,考虑到二期工厂下半年投产,Q4 月产能需提升至 3.5 万辆以上。目前小米周新增订单约 1.9 万辆,交付周期约 30 周,订单储备足以支撑目标达成。
- 新车型与市场策略
-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搭载 1548 马力三电机系统,CLTC 续航 630 公里,已提前完成全年 1 万台销量目标。
- YU7:首款 SUV 车型预计 2025 年 Q4 上市,定位 25 万 - 35 万元价格带,将进一步拉动销量增长。
- 渠道扩张:2025 年计划新增 33 家门店,覆盖保定、汕头等 7 座城市,全国服务网点增至 160 家,提升交付效率。
四、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波动
尽管小米通过多元化供应商(如电池二供、芯片自研)降低风险,但全球车规级芯片(如英飞凌 MCU)供应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交付周期延长。
- 产能爬坡压力
二期工厂从投产到满产需 6-8 个月磨合期,若工人培训不及预期或设备调试延迟,可能影响 Q4 产能释放。
- 市场竞争加剧
极氪 007 改款、智界 S9 等竞品上市可能分流订单,小米需通过价格调整(如 4 月限时赠送 9 万元碳纤维部件)或配置升级维持竞争力。
五、产能与盈利展望
小米汽车 2024 年单车亏损约 4.5 万元,但四季度毛利率已提升至 20.4%,接近理想汽车水平。2025 年随着产能释放和规模效应,若 35 万辆目标达成,预计全年营收将超 800 亿元,毛利率有望突破 22%,实现单季度盈利。长期来看,武汉工厂投产后,2026 年产能目标或进一步提升至 80 万 - 100 万辆,加速向头部车企靠拢。
综上,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产能目标具备较强可行性,双工厂协同、供应链优化及市场需求支撑是关键。尽管存在短期挑战,但雷军团队通过高效执行和灵活策略,正逐步兑现 “三年内进入全球前五” 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