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布局已形成覆盖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身轻量化等核心领域的多元化体系。以下从技术路线、合作模式及战略布局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路线:双电池体系与轻量化革命
1. 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供应商策略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 版 101kWh 三元锂电池,采用麒麟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5 分钟续航增加 200km。其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 SU7 刷新纽北赛道四门电动车圈速记录。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 SU7 标准版提供 73.6kWh 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通过 CTB 一体化技术实现车身结构强度提升 30%,成本降低 10%。值得注意的是,SU7 标准版采用 “双电池混装” 模式,用户无法自主选择供应商。
- 技术突破:小米投资的卫蓝新能源(持股 15%)计划 2025 年量产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360Wh/kg,支持单次充电续航 1000km,未来或应用于高端车型。
2. 电驱与热管理:国产替代加速
- 汇川技术:为 SU7 Max 提供 V6s 超级电机,峰值功率 490kW,效率达 97.5%,技术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其电控系统采用碳化硅模块,能量损耗降低 7%。
- 奥特佳:供应汽车热管理系统,集成热泵空调与电池预加热技术,-30℃环境下续航保持率提升至 85%。
3. 车身轻量化:蜂窝铝镁合金颠覆传统
- 小米自研技术:通过投资某型材企业,将航天级蜂窝铝镁合金材料成本从 380 元 /kg 降至 120 元,白车身重量减少 15%,抗扭刚度提升 20%。SU7 Ultra 车型采用 72 个模块化型材拼接,整车减重 18%,制造成本下降 23%。
- 供应商:星源卓镁(镁合金支架)、拓普集团(空气悬架)、华域汽车(铝合金副车架)共同构建轻量化联盟。
二、智能生态:全栈自研与跨界合作
1. 智能驾驶:英伟达 Orin + 百度 Apollo 双轨并行
- 算力平台: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254TOPS),支持高速领航辅助(NOA)和自动泊车(AVP),配合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实现 300 米探测距离。
- 算法合作:与百度 Apollo 联合开发城市导航辅助驾驶(ANP),2025 年 Q2 将在 50 个城市开放无图方案。双方合作涉及感知算法优化与高精地图数据融合。
- 冗余设计:采用 “视觉 + 毫米波雷达 + 激光雷达” 三重感知方案,硬件成本占比达整车售价的 18%。
2. 智能座舱:高通 8295+HyperOS 生态闭环
- 芯片:搭载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30TOPS),支持 5G-V2X 通信与多屏交互,系统响应速度较上一代提升 50%。
- 软件:深度定制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支持语音助手连续对话与跨设备任务流转。
- 硬件:蓝思科技供应中控屏(16.1 英寸 OLED)与 AR-HUD,分辨率达 4K;光庭信息开发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导航、娱乐与车辆控制功能。
3. 充电网络:特来电 + 星星充电双运营商
- 补能布局:与特来电(102 万根桩)、星星充电(35 万根桩)合作,覆盖全国 98% 高速公路服务区,支持超充 5 分钟续航 400km。
- 技术创新:比亚迪兆瓦闪充电池(1000V 高压架构)将应用于 YU7 车型,充电效率较普通快充提升 3 倍。
三、战略布局:投资控股与生态开放
1. 供应链垂直整合
- 投资企业:通过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控股凯众股份(减震系统)、芯联动力(碳化硅电控)、万安科技(线控制动)等 20 余家核心供应商,持股比例多在 10%-20%。
- 柔性生产:自建型材柔性产线,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单车改造成本仅 2 亿元,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2. 生态开放策略
- 技术输出:向友商开放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与碳化硅电控技术,通过规模化摊薄研发成本,预计 2025 年外部订单占比达 30%。
- 充电联盟:与蔚来、理想共建超充网络,用户可跨品牌使用充电设施,提升补能便利性。
3. 国际化布局
- 欧洲市场:计划 2025 年 Q4 进入德国、法国,采用 “KD 散件组装 + 本地化供应链” 模式,规避贸易壁垒。
- 东南亚市场: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PTT)合作建设电池工厂,年产能规划 50GWh。
四、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安全:电池双供应商体系可能导致品控差异,近期 SU7 事故中电池归属争议已暴露管理风险。
- 技术迭代:固态电池量产进度滞后于预期,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产能爬坡可能影响高端车型交付。
- 成本压力:智能驾驶硬件成本占比过高,SU7 Ultra 毛利率仅 5%,需通过规模化生产改善盈利。
五、核心供应商名录
领域 | 供应商 | 产品 / 技术 | 合作深度 |
---|---|---|---|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 | 三元锂电池(101kWh) | 独家供应 Max 版 |
动力电池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磷酸铁锂电池(73.6kWh) | 标准版混装 |
电驱系统 | 汇川技术 | V6s 超级电机 + 碳化硅电控 | 深度绑定 |
智能驾驶 | 英伟达 | Orin 芯片(254TOPS) | 算力平台 |
智能驾驶 | 百度 Apollo | 城市导航辅助驾驶(ANP) | 算法联合开发 |
智能座舱 | 高通 | 骁龙 8295 芯片 | 独家供应 |
车身材料 | 星源卓镁 | 镁合金支架 | 独家开发 |
充电网络 | 特来电 | 超充桩(102 万根) | 战略合作伙伴 |
(数据来源:小米汽车公告、供应链企业财报、行业研报)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 “技术自研 + 生态投资 + 开放合作” 的三维策略,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轻量化等领域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其供应链布局既注重核心技术掌控(如蜂窝铝镁合金、碳化硅电控),又通过投资控股与生态开放降低风险。然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仍是其 2025 年实现 35 万台交付目标的关键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