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的最新信息显示,小米汽车尚未正式公布独立上市计划,但其业务进展和行业动态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一、小米汽车业务现状与战略布局
- 产能与销量突破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提前完成验收,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交付量达 2.9 万辆,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新车型小米 YU7(定位中大型 SUV,预计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
- 技术与生态协同
小米汽车深度整合小米生态,推出澎湃 OS 系统,实现 “人车家” 全场景互联。智能驾驶方面,小米 SU7 Ultra 搭载 1548 马力电机,0-100km/h 加速 1.98 秒,配备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支持 5.2C 超充技术。
- 财务表现改善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接近理想汽车水平。2025 年 Q1 营收预计 1.8-2.0 亿元,同比增长 20%-30%,墨西哥基地投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独立上市的可能性分析
- 雷军的战略选择
雷军在 2024 年 7 月明确表示,小米汽车将 “全资自己干,风险自己扛”,拒绝早期 100 亿美元估值的独立融资提议。这一表态显示小米集团倾向于保持对汽车业务的控制权,而非分拆上市。
- 行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 1650 万辆,渗透率 55%,政策补贴(如以旧换新补贴 2 万元)和智能化趋势(L3 级自动驾驶准入)为行业提供利好。但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持续施压。
- 分拆上市的潜在动机
- 融资需求:小米集团 2025 年 3 月通过配股募资 425 亿港元,主要用于业务扩张和研发,短期内可能缓解资金压力。
- 估值释放:若小米汽车独立上市,其估值可能高于母公司整体水平。瑞银预测,小米汽车 2025 年销售收入或达 1019.5 亿元,2026 年净利润或达 87 亿元。
- 战略聚焦:分拆可使汽车业务获得更多资源,独立决策加速市场响应。
- 现实障碍
- 盈利压力:小米汽车 2024 年亏损 62 亿元,虽第四季度收窄至 7 亿元,但尚未实现盈利,可能影响上市估值。
- 监管审批:分拆上市需经董事会批准、股东投票及监管审核,流程复杂。小米集团尚未披露相关计划。
- 市场波动: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价格战和产能过剩风险,可能影响上市窗口期选择。
三、行业对比与案例参考
- 分拆上市案例
汇川技术分拆联合动力(小米电驱供应商)于 2024 年底启动 IPO,募资 48.57 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这显示产业链分拆趋势,但小米作为整车制造商,分拆逻辑不同。
- 新势力上市路径
理想、小鹏等新势力通过美股或港股独立上市,但小米集团已在港股上市,分拆需考虑对母公司股价的影响。
四、未来展望与建议
- 短期可能性较低
小米汽车 2025 年重点仍在产能扩张(二期工厂 6 月投产)和新车型交付(YU7 上市),独立上市可能推迟至 2026 年或更晚。
- 关键观察点
- 盈利进展:若 2025 年 Q3 或 Q4 实现单季度盈利,将为上市铺路。
- 政策动态:L3 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海外市场拓展(如拉美、东盟)可能提升估值。
- 集团战略:小米集团 2025 年投资者日(延期至 6 月 3 日)可能释放更多信息。
- 投资者建议
关注小米集团整体业绩(2025 年营收预计 5347 亿 - 5680 亿元)及汽车业务毛利率变化(目标 20% 以上)。若分拆上市启动,需评估独立实体的技术壁垒、市场份额及行业竞争格局。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独立上市的可能性较低,但业务快速增长、行业政策支持及潜在估值释放为中长期分拆提供了基础。建议持续关注小米集团官方公告、汽车业务盈利进展及行业趋势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