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尚未有明确的 10 万元左右车型计划。以下从产品布局、技术路径和市场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品布局:2025 年聚焦高端与主流市场
- 主品牌小米汽车的定位
小米首款车型 SU7 系列(含 SU7、SU7 Ultra)主打 20 万 - 50 万元价格带,凭借高性能(零百加速 2.78 秒)、长续航(CLTC 830 公里)和智能生态(澎湃 OS、800V 高压平台)迅速打开市场,上市 9 个月交付超 18 万辆。第二款车型 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售价 25 万 - 40 万元,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进一步覆盖主流家庭用户。
- 子品牌红米汽车的规划
小米计划通过独立子品牌「红米汽车」切入低价市场,但首款车型预计 2026 年推出,定位 15 万元级,目标是通过技术下放(如 L2 + 智驾、CTB 电池)和生态补贴(购车赠送 IoT 设备)实现性价比突破。2025 年红米汽车仍处于技术验证和供应链整合阶段,尚未进入量产准备。
二、技术路径:10 万级车型的核心挑战
- 成本控制难题
10 万元级电动车需将电池、电机、智驾系统等核心部件成本压缩至极致。以小米 SU7 为例,其电池组成本已占整车售价的 30% 以上,而 10 万级车型需将电池成本再降低 40% 以上,同时维持 500km 以上续航。小米虽通过「极限降本」策略(如工程师驻厂优化电池成本)提升效率,但短期内难以突破规模化门槛(低价车需年产 50 万辆才盈利)。
- 技术下放的可行性
小米引以为傲的 800V 高压平台、双 Orin-X 芯片等高端配置在 10 万级车型上成本过高。目前规划的解决方案是将 L2 + 智驾模块成本从 2.8 万元压至 5000 元以内,并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算力需求(如减少 60%),但这一目标需依赖 2026 年固态电池量产和智驾技术迭代才能实现。
三、市场策略:2025 年的产能与品牌平衡
- 产能瓶颈制约低价车型推进
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中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但主要用于满足 SU7 和 YU7 的订单需求(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已达 46-49 周)。低价车型需独立产线和供应链体系,而小米当前资源集中于高端车型的产能爬坡和品牌建设,短期内难以兼顾 10 万级市场。
- 品牌形象的保护逻辑
小米 SU7 用户中 43% 来自 BBA,51.9% 为苹果用户,若突然推出 10 万级车型可能稀释品牌高端调性。参考手机市场经验,红米品牌需与主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避免内部竞争。因此,小米选择先通过 SU7 和 YU7 树立技术标杆,再通过红米汽车复制「硬件不赚钱 + 生态盈利」模式,这一过程需至少 1-2 年市场验证。
四、未来可能性:2026 年或成 10 万级车型爆发点
- 技术节点的成熟
宁德时代 2026 年固态电池量产可降低 15% 电池成本,L2 + 智驾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和算力整合实现成本下探,为 10 万级车型提供技术可行性。此外,小米与宁德时代、汇川联合等供应商的深度合作,有望在规模化采购中进一步压缩零部件成本。
- 市场竞争的倒逼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超 50%,10 万 - 15 万元区间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占市场份额 52%)。若比亚迪、五菱等竞争对手持续扩大低价市场优势,小米可能加速红米汽车的推出进程,以「生态补贴硬件」的模式(如购车赠送万元 IoT 设备)参与价格竞争。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尚无明确的 10 万元左右车型计划,其核心精力集中于 SU7 系列和 YU7 的产能释放与品牌巩固。10 万级市场的布局需等待 2026 年技术突破(固态电池、智驾成本优化)和红米品牌的独立运营。建议关注 2025 年下半年小米投资者大会或行业展会,以获取红米汽车的最新进展。对于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者,可考虑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与奇瑞合作的 iCAR V23(预计 2025 年上市,网传定价 10 万左右),但其与小米主品牌无直接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