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已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主要依托北京和武汉两大生产基地,并通过技术合作与供应链整合提升产能。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核心生产基地: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位置与规模: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马驹桥智造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通过规划验收,预计 6 月正式投产。二期工厂占地面积 53.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 30 万辆,与一期工厂共同形成 60 万辆的年产能规模。
产能与车型:
- 一期工厂:2024 年 4 月已开始量产首款车型 SU7,2024 年交付量达 13.5 万辆。2025 年通过产线优化,产能从月均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年产能突破 15 万辆。
- 二期工厂:投产后将主要生产高端车型 SU7 Ultra 及首款 SUV 车型 YU7,预计 2025 年小米汽车总交付量目标为 35 万辆。
技术与设施:
工厂配备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拥有 2.5 公里测试跑道,并实现 “研发 - 生产 - 销售” 一体化布局。二期工厂引入智能物流系统和 AI 质检设备,生产效率较一期提升 30%。
二、战略布局:武汉工厂
位置与规划:
武汉工厂选址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等车企相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年产能 20 万辆,主要生产面向华中市场的经济型车型,预计 2025 年底启动试生产,2026 年正式投产。
产能与意义:
武汉基地的建成将使小米汽车覆盖华中、华南市场,缩短交付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工厂初期产能规划为 10 万辆,2027 年全面投产后可实现 50 万辆年产能,成为小米汽车 “百万辆” 目标的重要支撑。
三、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电池与核心零部件: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提升电池性能。
- 汇川技术:供应驱动电机,支持 SU7 实现 2.78 秒零百加速。
- 北汽蓝谷:与小米合作在北京建设电芯工厂,保障动力电池供应。
本地化生产:
北京工厂自建电池车间,实现部分电池模组组装;武汉工厂配套本地供应商,如武汉比亚迪电池工厂,确保供应链稳定性。
四、未来规划与挑战
产能目标:
小米计划 2025 年通过北京双工厂和武汉基地,实现年产能 60 万辆,2026 年武汉工厂投产后总产能突破 100 万辆。
市场策略:
通过 “南北双基地” 辐射全国,北京工厂覆盖华北、东北,武汉工厂覆盖华中、华南,并计划在长三角(如上海)或成渝地区增设第三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管理:需平衡自建产能与外部供应商关系,避免因零部件短缺影响交付。
- 技术迭代:需持续投入研发,如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保持竞争力。
- 政策与环保:需符合各地新能源汽车政策,如碳排放要求,并推进绿色工厂建设。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将以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为主力,武汉基地为辅,形成 “南北双基地” 产能支撑。北京工厂承担高端车型生产,武汉工厂瞄准华中市场,两地协同推动年交付量向 35 万辆冲刺。未来,随着武汉工厂投产及潜在新基地规划,小米汽车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