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3 月至 4 月期间,小米汽车 SU7 系列发生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梳理与分析:
一、典型事故概况
- 安徽铜陵高速碰撞爆燃事故(3 月 29 日)
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以 116km/h 开启 NOA 智能辅助驾驶,因施工改道触发系统预警后减速至 97km/h,驾驶员接管后操作失误撞向隔离带水泥桩,车辆起火燃烧致 3 名大学生遇难。事故暴露多重问题:
- 智能驾驶局限性:纯视觉方案对施工路障识别不足,系统预警仅提前 2 秒,接管时间不足 1 秒。
- 电池安全争议:撞击后电池舱爆燃,车门机械拉手因变形无法操作,与小米宣称的 “机械解锁可靠” 矛盾。
- 用户教育缺失:驾驶员存在分心驾驶(17 分钟内两次触发分心报警),且对智驾功能过度依赖。
- 福建泉州超速撞人事故(3 月 21 日)
一辆小米 SU7 Ultra 在普通道路以 150km/h(限速 60km/h)狂飙,失控后撞飞电动车骑行者覃某,致其经 25 天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凸显:
- 性能与安全失衡:SU7 Ultra 极速达 265km/h,碳陶瓷刹车系统在极端速度下仍无法避免悲剧。
- 新手驾驶风险:涉事司机驾龄不足一年,车辆已行驶超 300 公里解除 “新手模式” 速度限制。
- 广东湛江碰撞起火事故(4 月 5 日)
驾驶员陈某驾驶小米 SU7 标准版与对向电动车相撞,致 2 人死亡后弃车逃逸。车辆起火被归因于电动车锂电池挤压变形引燃,但公众质疑 SU7 防火设计是否有效阻隔外部火势。
二、事故原因与责任争议
- 技术层面
- 智能驾驶系统缺陷:L2 级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下依赖驾驶员瞬时反应,安徽事故中系统未触发 AEB 紧急制动,湛江事故暴露纯视觉方案对静态障碍物误检率高。
- 电池安全设计:安徽事故电池爆燃可能与底部防护不足(钢板厚度 1.8mm,行业标准 2.5mm)有关,湛江事故火势蔓延反映电池舱防火隔离设计待优化。
- 应急响应失效:安徽事故车门锁死、机械拉手隐蔽,导致乘员无法逃生;湛江事故车辆碰撞后未自动解锁,需外力破窗。
- 法律责任划分
- 驾驶员主责:安徽事故中驾驶员分心驾驶、操作失误(制动踏板开度仅 38%),泉州事故涉事司机严重超速,湛江事故驾驶员肇事逃逸,均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 小米潜在责任:若认定系统预警延迟、电池设计缺陷或宣传误导(如将 L2 级辅助驾驶夸大为 “自动驾驶”),可能承担次要责任(预计 0%-20%)。
- 施工方与监管责任:安徽事故路段若警示标志设置不足,施工方需分担责任;现行法规对 L2 级辅助驾驶责任边界模糊,亟待完善。
三、小米公司的应对与改进
- 官方回应与调查配合
- 雷军公开致歉,承诺 “不回避问题”,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 针对安徽事故,小米否认 “自燃”,推测起火系撞击后系统受损,并强调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深入分析。
- 技术升级与安全措施
- 软件迭代:4 月推送 OTA 更新,优化雨雾天气雷达误报率(降低 42%)、自动泊车成功率(提升至 89%),新增 “新手模式” 限制最高车速。
- 硬件改进:推出 “CyberSafety” 安全技术体系,涵盖车身结构、电池防护、智能避险等模块,计划投入 10 亿元成立联合实验室。
- 用户教育:加强安全培训,强制用户观看交付中心安全视频,明确智驾功能边界(如 “智驾非自动驾驶”)。
- 舆论与市场影响
- 事故导致小米港股市值缩水超 1200 亿港元,公众对智驾安全性信任度下降。
- 部分用户以实际行动支持,如河南坠崖事故车主复购 SU7 Max,称 “经生命验证的安全值得信赖”,带动订单环比增长 37%。
四、行业反思与未来挑战
- 智能驾驶责任立法
需明确 L2 级辅助驾驶中车企与驾驶员的权责,参考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区分 L2(驾驶员主责)与 L3+(车企主责)。
- 电池安全标准升级
工信部新规(GB38031-2025)要求动力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需强化电池底部撞击防护、热扩散预警等设计。
- 用户安全意识提升
车企需避免过度宣传技术能力,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智能驾驶,保持 “人机共驾” 警觉性。
五、总结与建议
2025 年小米汽车事故频发,既是技术演进中的阶段性挑战,也暴露了智能驾驶、电池安全等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对于消费者,建议:
- 理性看待技术:L2 级辅助驾驶为 “辅助工具”,需全程监控路况,避免过度依赖。
- 关注安全配置:优先选择通过中保研 C-IASI、IIHS 等权威测试的车型,重视车身刚性、电池防护等硬件指标。
- 参与安全培训:主动学习车辆应急操作,利用车企提供的安全课程提升驾驶技能。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法规完善,智能汽车安全性能有望逐步提升,但 “安全即生命线” 的理念需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