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智驾

2025-04-19 18:33:43  阅读 10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智驾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Xiaomi HAD)已进入端到端全场景阶段,但在技术落地、安全争议和法规适配上面临多重挑战。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技术架构与功能迭代


1. 端到端大模型架构


小米 HAD 采用「感知 - 预测 - 规划」一体化模型,直接输入原始传感器数据生成驾驶轨迹,减少模块化方案的信息损耗。其核心突破包括:

  • 视觉语言大模型(VLM):接入多模态大模型后,系统可识别路牌文字(如「前方施工」)、特殊场景(如丁字路口),并通过语音与用户交互优化决策。
  • 无图化能力:基于用户驾驶数据训练,无需高精地图即可实现拟人化轨迹规划,在复杂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提升 30%。

2. 硬件分层与功能差异


小米根据车型版本提供不同智驾配置:

版本传感器配置算力功能覆盖
标准版(SU7 后驱)9 摄像头 + 1 毫米波雷达 + 12 超声波雷达84TOPS高速 NOA、基础泊车
高阶版(SU7 Ultra)11 摄像头 + 5 毫米波雷达 + 1 激光雷达508TOPS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城市 NOA、L3 级自动驾驶(计划中)

关键短板:标准版车型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雨雾等极端环境下感知距离仅 100 米(激光雷达版可达 200 米),导致事故中对施工路障的识别延迟。

3. 功能场景覆盖


  • 高速场景:支持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最高时速 135km/h,AEB 可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
  • 城市道路: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端到端功能后,支持路口通行、无保护左转,但复杂场景接管率较高(第三方测试显示平均每 4 公里需接管一次)。
  • 泊车场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代客泊车,支持记忆泊车、跨层泊车及漫游寻位(车位被占时自动寻找新车位),泊车速度达 23km/h,效率优于多数竞品。

二、安全争议与技术短板


1. 事故暴露的核心问题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搭载纯视觉方案的小米 SU7 标准版在 NOA 状态下未能识别夜间施工路障,系统仅提前 2 秒预警,导致碰撞后起火,3 人遇难。事故揭示三大缺陷:

  • 传感器方案缺陷:纯视觉无法有效识别锥桶、水马等异形障碍物,激光雷达版可提前 4 秒预警。
  • AEB 逻辑漏洞:系统在驾驶员接管后退出,且无法二次激活,紧急制动响应延迟。
  • 电子锁失效风险:碰撞后电池短路导致车门无法打开,机械逃生装置缺失。

2. 行业对比与技术差距


  • 硬件成本差异:小米标准版智驾硬件成本约 200 美元(纯视觉),而华为、小鹏的激光雷达方案成本超 3000 美元,感知能力差距显著。
  • 算法成熟度:第三方评测显示,小米智驾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指标上排名第五,落后于华为 ADS 3.0、小鹏 XNGP 等第一梯队。
  • 数据积累:华为日均训练里程 4000 万公里,而小米仅 1000 万公里,模型泛化能力不足。

三、法规适配与商业化挑战


1. L3 级自动驾驶进展


  • 法规限制:中国尚未全国开放 L3,北京、深圳等地允许试点但需严格认证。小米 SU7 Pro/Max 版虽支持类 L3 功能(如城市 NOA),但法律上仍属 L2+,事故责任归属未明确。
  • 技术瓶颈:小米 L3 方案依赖高精地图,未实现全场景无限制运行,极端天气或施工路段可能降级。

2. 政策监管收紧


2025 年 4 月工信部新规要求:

  • 宣传去噱头化:禁用「自动驾驶」「代客泊车」等表述,需明确标注「L2 级辅助驾驶」。
  • 功能安全兜底:强制要求人脸识别监控驾驶员状态,禁止智驾开启时调节座椅或脱手操作。
  • 事故责任共担:车企需为智驾功能购买保险,事故后按责任比例赔偿。

四、用户体验与市场反馈


1. 实际体验亮点


  • 拟人化驾驶:端到端模型优化轨迹平滑度,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40%,窄路绕行、鬼探头避让等场景表现自然。
  • 泊车效率:记忆泊车速度达 23km/h,地库通行效率优于多数竞品。

2. 用户痛点


  • 功能限制:标准版车型无法使用端到端智驾,高阶版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里程后解锁。
  • 信任危机:事故后用户对小米智驾的信任度锐减,SU7 Ultra 上市首月订单中仅 12% 选择高阶智驾包。

五、未来战略与行业影响


1. 技术路线调整


  • 硬件升级: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标准版车型,成本控制在 500 美元以内。
  • 算法迭代:与禾赛科技合作优化激光雷达融合算法,目标将夜间障碍物识别率提升至 98%。

2. 法规适配策略


  • 试点申请:已向北京市提交 L3 级自动驾驶测试申请,计划在 2025 年底前获得首批试点资格。
  • 责任划分: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智驾责任险」,覆盖系统激活期间的事故赔偿。

3. 行业竞争格局


  • 头部挤压:华为、小鹏已实现全国无图智驾,而小米仍依赖高精地图,技术差距扩大。
  • 生态协同:依托小米生态链(如米家智能设备),探索「车家互联」场景,弥补智驾短板。

总结:机遇与风险并存


2025 年是小米智驾的关键转折年:端到端技术落地标志着其进入第一梯队,但事故暴露的安全隐患和法规滞后可能拖累发展。若能在激光雷达普及、算法优化和 L3 认证上突破,小米有望在 2026 年跻身智驾第二阵营;反之,若持续依赖营销话术而非技术迭代,可能沦为「智能驾驶的追赶者」。

小米汽车智驾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032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