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2025 年的小米汽车是国产的。从品牌归属、生产体系到核心技术,小米汽车均深度植根于中国本土,其发展历程和产业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品牌与生产体系的自主性
- 全资子公司运营
小米汽车由小米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运营,注册地和生产地址均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取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从代工方北汽越野车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彻底摆脱 “代工” 标签。这意味着小米汽车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均由中国团队自主掌控。
- 自建工厂与产能布局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智造基地,总投资超 50 亿美元,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流程,焊装自动化率达 100%,并配备总长 2.5 公里的测试跑道,形成 “研发 - 生产 - 销售” 一体化园区。2025 年,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小米汽车年产能将进一步提升,支撑其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二、技术研发的国产化突破
- 核心技术自主化
- 电机与电池:小米自研的超级电机 V6s转速达 21,000rpm,采用碳化硅高压平台,性能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电池方面,虽然主要供应商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但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 智能驾驶与座舱:小米 SU7 搭载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和基于 HyperOS 的智能座舱,其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支持长窗口推理,半年内完成三代智驾系统迭代。座舱芯片采用高通骁龙 8295,但算法和生态整合由小米自主完成。
- 材料创新:小米自研的泰坦合金通过 1550 次打样和国家级实验室合作,实现高强度、高韧性与低碳环保的平衡,成为国内唯一拥有量产自研合金材料的汽车厂商。
- 供应链的本土化整合
尽管部分零部件(如激光雷达、轮胎)依赖进口,但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链已深度融入中国产业链。例如,车身结构件由无锡振华、模塑科技等本土企业供应,采用 91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底盘系统与博世、采埃孚等国际品牌合作,但关键部件(如 IPB 线控制动)实现国产化适配。
三、市场定位与国产属性的再确认
-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小米 SU7 自 2024 年上市以来,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并入选工信部《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享受国家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其市场表现(如 2025 年 2 月 SU7 Ultra 上市后单月订单破万)也印证了消费者对 “国产高端车” 的接受度。
- 与合资品牌的差异化竞争
小米汽车以 “技术普惠” 为目标,通过高性价比策略(如 SU7 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和生态协同(人车家全互联),与特斯拉、BBA 等合资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雷军明确表示,小米要以 “卷死合资” 的姿态重塑行业格局,这一战略本身即植根于中国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特性。
四、争议与澄清
- 代工质疑的终结
早期小米 SU7 曾由北汽越野车代工生产,但 2024 年取得独立资质后,生产主体已完全转为小米自建工厂。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 年小米汽车全系产品的生产企业均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彻底消除 “借壳造车” 的疑虑。
- 进口零部件的行业常态
尽管小米汽车使用了部分进口零部件(如英伟达 Orin-X 芯片、米其林轮胎),但这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普遍现象。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只要品牌、核心技术和主要生产环节在中国,即使存在进口部件,仍认定为国产车。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 Model 3 也包含大量进口零部件,但其市场定位仍为 “国产特斯拉”。
结论
2025 年的小米汽车是100% 国产的智能电动汽车。从品牌归属、生产体系到核心技术,小米汽车均实现了高度自主化,其发展历程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面崛起。尽管部分零部件依赖进口,但这是全球化分工的必然结果,不影响其作为 “国产车” 的本质属性。未来,随着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整合上的持续投入,其 “国产高端车” 的市场定位将进一步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