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已形成 “国内为主、海外为辅” 的双轮驱动格局,核心生产基地集中在北京和武汉,同时通过海外工厂拓展国际市场。以下是具体生产地点及产能规划的详细分析:
一、北京生产基地:核心产能支撑
1.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
- 位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
- 产能: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4 月已投产,主要生产首款车型 SU7 系列。
- 技术:配备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以及 2.5 公里测试跑道,支持全流程智能制造。
- 现状:2025 年 4 月,工厂月均产能达 2.2 万台,但因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仍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2. 北京通州二期工厂
- 位置:通州区马驹桥镇,紧邻一期工厂东侧。
- 产能: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投产。
- 技术:采用更高效的生产线设计,目标提升生产效率 30% 以上。
- 作用:与一期工厂协同,形成 “南北双基地” 产能互补,主要覆盖华北市场。
二、武汉生产基地:华中战略布局
1. 武汉经开区工厂
- 位置: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与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相邻。
- 规模:占地约 2000 亩,规划产能为一期 30 万辆 / 年,未来可能扩展至 50 万辆。
- 进度:2025 年 4 月已完成土地平整和部分厂房建设,预计 2026 年正式投产。
- 定位:辐射华中及西南市场,与北京基地形成区域协同,缩短交付半径。
2. 武汉光谷智能家电工厂
- 位置:光谷东,主要生产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
- 关联:虽不直接生产汽车,但为小米生态链提供配套,间接支持汽车供应链。
三、海外生产基地:东南亚市场拓展
1. 泰国工厂
- 位置:春武里府,毗邻海尔、TCL 等中国企业的生产基地。
- 产能: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 9 月启动一期建设,预计 2026 年投产。
- 目标:服务东南亚市场,规避贸易壁垒,降低出口成本。
- 技术:初期以 CKD(散件组装)模式为主,后期逐步实现本地化生产。
2. 欧洲及北美布局
- 规划: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后考察欧洲(如匈牙利)和北美(如墨西哥)建厂,以应对区域市场需求。
- 现状:尚未公布具体选址和时间表,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
四、供应链与产能规划
1. 核心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
- 电驱系统:联合电子、汇川技术。
- 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大陆集团。
- 车身部件:拓普集团、无锡振华。
2. 2025 年产能目标
- 国内总产能:北京一期 + 二期工厂合计 30 万辆 / 年,武汉工厂 2026 年投产后再增 30 万辆。
- 海外产能:泰国工厂 2026 年投产后贡献 15 万辆 / 年。
- 交付目标: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2026 年冲击 100 万辆。
五、政策与市场影响
1. 国内政策支持
- 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延续至 2025 年底,刺激消费需求。
- 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1.5 万元,拉动中低端车型销量。
- 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15 个城市推广新能源公务车,小米 SU7 进入政府采购清单。
2. 国际市场挑战
- 贸易壁垒: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小米通过泰国工厂规避。
- 本地化生产:在东南亚复制 “生态输出” 模式,提升品牌认知度。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重心仍集中在北京,通州二期工厂的投产将显著提升产能,而武汉工厂的建设为未来扩张奠定基础。海外市场方面,泰国工厂的启动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军东南亚,欧洲和北美布局则处于规划阶段。通过 “南北双基地 + 海外拓展” 的策略,小米正加速构建全球产能网络,以应对市场需求和政策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