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 2025 年关于小米汽车定价的表态,是基于其品牌战略、成本结构及市场竞争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逻辑:
一、技术定位与成本压力:无法支撑低价的核心原因
- 三电系统成本高企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搭载了宁德时代 101 度麒麟电池包和前后双电机四驱系统,仅电池成本就超过 12 万元。若定价 9.9 万元,仅电池成本就占售价的 121%,显然不具备可行性。雷军在 2023 年技术发布会上曾直言:“光买宁德时代的电池包都要十几万”,这一成本压力在 2025 年依然存在。
- 智能化配置的投入
SU7 标配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激光雷达、Orin-X 自动驾驶芯片等高端硬件,仅智能驾驶系统成本就超过 3 万元。这些配置是小米汽车 “科技旗舰” 定位的核心,但也推高了整车成本。
- 制造与研发分摊
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一期投资超 70 亿元,二期工厂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若低价车型销量无法支撑规模效应,单车分摊的固定成本将显著增加。雷军在 2025 年投资者大会上表示:“我们需要保证每辆车的研发投入能被合理分摊”。
二、市场策略:高端化与差异化竞争
- 对标特斯拉与保时捷的品牌定位
小米 SU7 的定价区间为 21.59-29.99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23.19 万元起),并通过配置优势实现 “价格比 Model 3 低 3 万,性能超保时捷 Taycan” 的差异化。雷军在 2025 年 SU7 Ultra 发布会上强调:“小米汽车要重新定义国产豪华车标准”,这一定位与低价策略相悖。
- 避开红海市场
9.9 万元价格带已被五菱宏光 MINI EV(3.28 万元起)、比亚迪海鸥(7.38 万元起)等车型垄断,市场竞争激烈且利润微薄。小米选择切入 20-30 万元主流市场,既能避开价格战,又能通过高毛利车型(如 SU7 Ultra 毛利率约 25%)支撑研发投入。
- 为未来低价车型铺路
小米计划 2026 年推出 15 万元级车型,但 2025 年仍需通过 SU7 系列树立高端形象。雷军在 2025 年 4 月表示:“先做好高端车,再用技术下放实现普惠”,这一策略与 iPhone 通过 Pro 系列拉高品牌溢价后再推 SE 版的逻辑相似。
三、行业环境与政策影响
- 供应链成本上升
2025 年车规级芯片价格同比上涨 5-20 倍,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维持在 15 万元 / 吨高位。小米 SU7 的 73.6 度磷酸铁锂电池包成本较 2023 年增加约 1.2 万元,进一步压缩低价空间。
- 政策补贴门槛提高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主要针对 20 万元以上车型,且补贴金额从 1.5 万元降至 0.3 万元。若小米汽车定价 9.9 万元,将无法享受政策红利,进一步削弱价格竞争力。
- 用户需求升级
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关注点从 “代步工具” 转向 “智能移动空间”。调研显示,2025 年 20-30 万元区间购车用户占比达 45%,且 70% 的用户愿为高阶智驾付费。小米 SU7 的 5.28 秒加速、25 扬声器音响等配置,精准契合了这一需求。
四、雷军的战略考量:从 “性价比” 到 “技术普惠”
- 品牌高端化的必要性
小米手机业务的毛利率长期低于 15%,而汽车行业平均毛利率为 20%。雷军在 2025 年财报会议上指出:“汽车业务必须承担起提升集团利润率的任务”。SU7 系列的定价策略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 技术积累的阶段性成果
小米汽车在电驱(871V 高压平台)、电池(CTB 一体化技术)、智能驾驶(全栈自研算法)等领域已实现 30 项 “行业第一”。这些技术需要通过高价车型验证,再逐步下放至低价产品。
- 长期目标的支撑
雷军设定了 “15-20 年进入全球车企前五” 的目标,这需要每年 500 万辆的销量规模。若 2025 年推出 9.9 万元车型,虽然可能短期冲量,但会透支品牌价值,不利于后续高端车型的市场接受度。
五、市场反馈与竞争格局
- 用户接受度验证
SU7 上市 11 个月销量超 32 万辆,锁单量突破 7 万辆,证明 20-30 万元定价策略成功。雷军在 2025 年 3 月表示:“用户用脚投票,说明我们的定价是合理的”。
- 竞品压力倒逼
比亚迪汉 L EV 定价下探至 21.98 万元,特斯拉 Model 3 焕新版降价至 23.19 万元,小米 SU7 通过 “比竞品低 3 万” 的策略保持竞争力。若再推出 9.9 万元车型,可能引发内部价格体系混乱。
- 供应链话语权增强
随着 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小米汽车年产能将达 45 万辆。规模化生产有望降低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成本,但这一效应需在 2026 年低价车型上市后才能体现。
总结:雷军决策的底层逻辑
雷军称 “小米汽车不可能卖 9 万 9”,本质是技术投入、品牌升级与商业理性的三重博弈。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行业背景下,小米选择以高端车型树立技术标杆,再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技术普惠,这一策略与华为、苹果的 “金字塔” 产品矩阵异曲同工。对于消费者而言,9.9 万元的小米汽车虽暂未出现,但 2026 年的 15 万元级车型或许能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