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 HUD 技术在智能座舱领域展现出显著突破,尤其在 2025 年上海车展发布的小米 YU7和SU7 Ultra两款车型中,HUD 的技术迭代与生态整合成为核心亮点。以下从技术特性、实际体验、供应链与行业影响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特性:从 AR-HUD 到 P-HUD 的范式革新
- P-HUD 全景平视显示系统
小米 YU7 首次搭载 **P-HUD(Panoramic Head-Up Display)** 技术,颠覆了传统 AR-HUD 的设计逻辑。其核心优势包括:
- 宽幅显示与全车共享:通过光学反射原理,将信息投射至挡风玻璃底部的黑色遮蔽带,覆盖从左 A 柱到右 A 柱的宽幅区域(约 1.5 米),不仅主驾可见,副驾和后排乘客也能清晰读取导航、车速、智驾状态等信息。
- 环境光适应性提升:特殊设计的黑带显示区域可降低环境光干扰,配合 Local dimming 技术(如泽景 HUD4.0),在逆光、隧道等场景下仍能保持 1500:1 的对比度和 13000 尼特虚像亮度。
- 成本与安全性优化:相比 AR-HUD,P-HUD 无需复杂传感器和高算力芯片,量产成本降低 30%,同时视线转移时间减少 70%,降低驾驶分心风险。
- AR-HUD 的技术延续与升级
小米 SU7 Ultra 仍保留 AR-HUD 配置,与 16.1 英寸中控屏、后排平板形成 “五屏联动”。其升级点包括:
- 景深式 3D 显示:采用多焦面光学方案,可实现 4-10 米真实景深,导航箭头、车道线等信息以立体分层形式呈现,增强道路贴合感。
- 生态深度整合: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例如通过语音指令远程控制家中空调,或在接近目的地时自动投射 “车库门已开启” 提示。
二、实际体验:从参数到场景的落地验证
- 显示效果与交互
- 清晰度与流畅度:P-HUD 的宽幅显示虽未公布具体分辨率,但实测在强光下仍能保持文字锐利,夜间自动降低亮度避免刺眼。AR-HUD 的 3D 景深效果在高速导航时可减少视觉疲劳,但复杂路况下的信息密度需进一步优化。
- 交互方式:支持语音(小爱同学)、手势(如滑动切换显示内容)和方向盘按键(如 “Boost 模式” 一键激活)多模态操作,响应速度约 0.8 秒,优于特斯拉的 1.5 秒。
- 用户反馈与争议
- 好评点:P-HUD 的全车信息共享功能在家庭用户中受欢迎,副驾可通过 HUD 查看娱乐内容而不干扰驾驶;AR-HUD 的导航指引精度较高,尤其在无保护路口掉头等场景表现稳定。
- 改进空间:部分用户反馈 SU7 MAX 的 AR-HUD 存在字体过大、分辨率低的问题,而 YU7 的 P-HUD 尚未有大规模用户反馈,需观察长期使用体验。
三、供应链与行业影响
- 核心供应商
- 泽景科技:作为小米 SU7 系列的主供应商,其 56 英寸 AR-HUD 已应用于 2024 款车型,2025 年进一步为 YU7 提供 P-HUD 技术,采用 DLP 单 PGU 方案,实现双画面显示。
- 华阳集团:2025 年 6 月起为小米 SUV 独家供应 HUD,单车成本约 3000 元,预计年出货量超 500 万台,技术路线包括斜投影和多焦面 AR-HUD。
- 行业竞争与生态壁垒
- 技术差异化:小米 P-HUD 与华为智界 R7 的 AR-HUD 形成对比,后者强调更大显示面积(2.4 倍于特斯拉 Model Y),而小米则通过成本控制和全车共享功能建立优势。
- 生态护城河:小米 HUD 深度整合澎湃 OS 系统,可联动 3000 + 米家设备,例如在车内控制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这一能力暂时领先于特斯拉和华为。
四、未来趋势与挑战
- 技术演进方向
- 全息与裸眼 3D:现代摩比斯与蔡司合作的全息挡风玻璃显示器预计 2027 年量产,小米可能在后续车型中引入类似技术,实现更沉浸式的 AR 交互。
- 多模态融合:结合 DMS(驾驶员监测系统)和眼球追踪技术,HUD 可动态调整显示内容,例如根据驾驶员视线自动高亮关键信息。
- 市场与政策影响
- L3 级自动驾驶普及:2025 年 L3 法规落地后,HUD 将成为自动驾驶信息交互的核心载体,小米 P-HUD 的宽幅显示和低成本特性有望受益。
- 成本与产能平衡:随着 HUD 渗透率提升(2024 年达 10.6%),小米需在技术创新与规模化量产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重蹈 SU7 MAX 的 HUD 品控问题。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 HUD 技术通过P-HUD和AR-HUD的双轨布局,在显示效果、生态整合和成本控制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尽管用户反馈仍需时间验证,但 P-HUD 的全车信息共享和 AR-HUD 的景深技术已展现出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未来,随着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和 L3 自动驾驶的普及,小米 HUD 有望成为智能座舱的核心入口,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