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搭载的激光雷达(LiDAR)是其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主要用于实现高精度环境感知、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和扩展功能边界。结合搜索资源中的技术细节与应用场景,其具体作用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核心功能:构建三维环境地图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每秒可生成超过 153 万个点云数据,实时构建车辆周围 360 度的三维空间模型。以小米 SU7 为例,其搭载的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采用 128 线设计,在 10% 反射率下探测距离达 200 米,可精确识别障碍物轮廓、车道线、交通标志等细节。这一能力直接支持以下场景:
- 障碍物检测:识别异形障碍物(如施工围挡、倒地树木),并区分静止与动态目标(如行人、骑行者)。
- 车道级定位:通过点云数据与高精地图匹配,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确保车辆在复杂路口(如无保护左转)的精准行驶。
- 动态路径规划:在高速领航辅助(NOA)中,激光雷达实时监测前方车辆的速度与距离,辅助系统预判变道时机,避免因视野盲区导致的碰撞。
二、技术融合:多传感器协同工作
小米汽车采用 “激光雷达 +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 超声波雷达” 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各传感器优势互补:
- 视觉传感器:通过 800 万像素双目摄像头识别物体颜色、纹理及交通信号,但受光照影响较大(如逆光、强光)。
- 毫米波雷达:在雨雪天气中稳定探测目标速度,但分辨率较低(无法识别小物体)。
- 激光雷达:提供高精度三维结构信息,弥补视觉与毫米波雷达的不足。例如,在夜间或隧道内,激光雷达可精准识别无反光标识的障碍物。
- 超声波雷达:辅助近距离泊车,检测车位线及周边障碍物。
通过算法融合,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HAD)可在极端场景下保持鲁棒性。例如,雨雪天气中,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对激光雷达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避免将水花误判为障碍物。
三、功能落地: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是小米向 L4 级自动驾驶迈进的关键硬件,目前已支持以下功能:
- 城市领航辅助(City NOA):在复杂城区道路中,激光雷达实时感知行人、非机动车及突发状况(如 “鬼探头”),辅助车辆自动变道、绕行障碍物。例如,小米 YU7 的激光雷达可识别狭窄路段的障碍物,并规划倒车避让路径。
- 代客泊车(AVP):通过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结合,车辆可自主完成 2 公里内的停车场巡航、车位识别及泊车操作,支持记忆泊车、跨楼层泊车等复杂场景。
- 紧急制动(AEB):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协同,在高速行驶中提前 200 米探测障碍物,触发紧急制动,缩短制动距离(小米 SU7 Max 版 100km/h-0 制动距离仅 33.3 米)。
- 自动变道与避障:在高速行驶中,激光雷达识别相邻车道的车辆间距,辅助系统完成安全变道;在拥堵路段,可自主规避事故或施工区域。
四、成本与技术突破:推动激光雷达普及
2025 年激光雷达成本显著下降,速腾聚创等厂商的固态激光雷达成本已降至 200 美元以下,为小米等车企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小米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技术与成本的平衡:
- 定制化设计: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采用 “瞭望塔式” 布局,风阻系数降低 4counts,兼顾性能与外观。
- 算法优化:通过端到端模型与数据驱动架构,减少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降低硬件冗余需求。
- 量产规模:小米 SU7 连续 5 个月蝉联中大型纯电轿车销冠,规模化生产摊薄激光雷达成本,使其得以搭载于 20 万元以上车型。
五、用户体验与安全冗余
激光雷达不仅提升功能上限,还增强了用户对自动驾驶的信任:
- 透明化感知:车机界面可实时显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帮助用户理解系统决策逻辑。
- 安全冗余:小米 SU7 的制动系统采用四重冗余设计(DPB+ESP10 + 动能回收),确保在激光雷达或其他传感器失效时仍能安全制动。
- 极端场景优化:针对中国复杂路况(如无标线道路、行人混行),激光雷达与道路大模型结合,实时生成拓扑地图,提升系统适应性。
总结:激光雷达的战略价值
对小米而言,激光雷达是其智能驾驶生态的 “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还通过数据积累反哺算法迭代(如训练端到端模型),形成技术壁垒。随着成本下降与法规完善(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支持 L3 级功能),激光雷达将成为 2025 年智能汽车的标配,而小米通过硬件创新与软件优化,正加速这一趋势的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