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产业链布局已形成覆盖智能驾驶、三电系统、轻量化材料、检测认证等环节的完整生态,相关上市公司可从以下维度进行梳理:
一、核心整车制造商
- 小米集团(01810.HK)
作为小米汽车的母公司,小米集团直接受益于汽车业务的销量增长。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提升至35 万辆,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量产将带动毛利率提升至20% 以上。此外,小米通过投资轻量化材料(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和开放供应链生态,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
二、动力与电驱系统
- 汇川技术(300124.SZ)
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汽车提供电驱动系统,覆盖电机、电控等核心环节,技术壁垒高且订单弹性显著。随着小米汽车产能爬坡,动力系统需求将持续释放。 - 比亚迪(002594.SZ)
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成熟且成本优势突出。2025 年小米汽车销量目标提升将直接拉动电池需求,比亚迪有望通过技术迭代(如刀片电池)深化合作。
三、智能底盘与车身结构
- 凯众股份(603037.SH)
国内底盘悬架系统龙头,与小米汽车同步开发减振产品及线控制动技术,适配智能驾驶需求。子公司苏州炯熠获小米战略投资,布局 ADAS 传感器等高成长赛道。 - 祥鑫科技(002965.SZ)
轻量化结构件隐形冠军,为小米汽车提供电池包结构件及车身冲压件,产品减重率超 20%。2025 年新增产线投产,交付周期缩短至 30 天,深度受益小米产能扩张。
四、电池与材料供应链
- 贝特瑞(835185.BJ)
全球锂电负极材料龙头,硅碳负极技术领先,适配小米汽车高端车型的快充电池需求。硅基负极渗透率提升将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叠加海外市场拓展,长期空间广阔。 - 中机认检(301508.SZ)
国内少数具备汽车检测与认证一体化能力的机构,服务小米汽车设计验证环节。新能源汽车检测需求随行业扩容激增,公司可拓展至智能驾驶认证等高附加值领域。
五、智能驾驶与电子设备
- 均胜电子(600699.SH)
全球汽车电子龙头,与小米汽车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相关技术,技术整合能力强。小米汽车智能化升级依赖高阶自动驾驶方案,均胜电子有望深度参与下一代智能车型研发。 - 德赛西威(002920.SZ)
提供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支持 Xiaomi Pilot 4.0 系统,单车配套价值约 1.2 万元。随着小米汽车智能化配置提升,相关订单将持续增长。
六、其他关键环节
- 华域汽车(600741.SH)
综合性汽车零部件巨头,为小米汽车提供内饰、电驱动铝壳盖、车灯等核心部件,覆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小米汽车放量将提升零部件采购规模。 - 津荣天宇(300988.SZ)
精密冲压件供应商,配套比亚迪、小米等新能源车企,产品覆盖电池结构件、车身部件。小米汽车产能扩张带动冲压件需求,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七、潜在投资逻辑
- 政策驱动: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叠加小米汽车产能释放,2025 年产业链规模或超千亿元。
- 技术升级:小米 SU7 Ultra 凭借800V 高压快充、智能驾驶等技术优势,持续拉动产业链需求,相关零部件企业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 生态协同:小米通过 “自研 + 投资” 模式整合供应链,如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降低车身成本,开放生态吸引友商采购,摊薄研发投入。
风险提示
- 供应链波动:铝材、芯片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零部件企业利润率。
- 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及技术迭代加速,需关注小米汽车市场份额变化。
- 政策不确定性:补贴退坡或技术标准调整可能影响行业整体需求。
建议投资者结合小米汽车产能进度、技术突破及政策动态,重点关注汇川技术(动力系统)、凯众股份(智能底盘)、祥鑫科技(轻量化结构件)等兼具技术壁垒与订单弹性的标的,同时跟踪贝特瑞(材料)、** 中机认检(检测)** 等高成长细分领域龙头。
